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生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习平台

食品新产品开发如何做?食坛知名经验说

   日期:2022-10-08     来源:食品学生汇    作者:食品小V    浏览:93    
核心提示: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产品投入市场,但真正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少得可怜。有些新产品犹如昙花一现
   目录
  一、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原因
  二、食品新产品开发的原则、注意点和知识架构
  三、食品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步骤
  四、食品新产品开发的一些疑问及经验
  01
  新产品开发失败的原因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发展壮大、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世界上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产品投入市场,但真正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为消费者所接受的,少得可怜。有些新产品犹如昙花一现,不久即告消逝,有些新产品上市不久,即难逃失败的厄运;有些新产品纵使能持续一段时间,最后仍不见踪影。据美国彼士顿大学罗伯希里基和麦可彼得两位教授的分析,新产品失败的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种:
  1、公司未能正确评估新产品的潜在市场,在对市场调查不够、了解不彻底的情况下,贸然投放新产品而导致失败的占32%。
  2、新产品本身有缺陷,如由于技术上或设计上的错误,造成产品品质低劣、功能不全,以及颜色、味道、外观、规格、包装容量不适当。产品本身过分复杂,或者同市场现有产品相比没有突出优点,显不出竞争优势,都会种下败因,因这类原因告失败的新产品约占23%。
  3、定价是决定新产品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价格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当新产品的成本高于预计成本时,所定的价格必缺乏竞争力、难于在市场立足。因此,产品成本过高,占失败原因的14%。
  4、延误新产品上市时机,坐失良机,或者匆忙抢先上市.未能奠定竞争的优势地位。快半拍或慢半拍,都会使新产品有失败的可能。因上市时机选探不当而失败的新产品约占10%。
  5、当一种新产品出现在市场时.必然会遇到竞争对手的有力反击。低估竞争对手的反应,因而导致新产品失败的约占8%。
  6、营销人员在推出新产品时缺乏明确的策略,没能赢得高层管理者的支持,或者推销、广告等配合不当,都会给新产品以致命伤。因营销计划欠周而造成新产品失败的约占13%。
  推出新产品是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由于新产品缺乏市场基础,推销不畅,稍有不慎,就会掉进失败的深渊。分析、研究、弄清新产品失败的原因,作为前车之鉴,势将有助于新产品的成功。
  02
  食品新产品开发的原则、注意点和知识架构
  一、食品新产品开发的原则和注意点
  应符合现代生活发展趋势:安全、健康、绿色、便捷。
  应符合国家总体政策性规划,避免用到稀缺资源或今后可能会禁止使用的天然(野生)原料及生产产品时的高能耗、高污染(如废水)。
  原辅料注意地域性和季节性,以免提高成本和影响销售(季节性断货)。
  开发产品时注意专利等知识产权,特别是外包装。
  随时关注国家相关标准及政策,制定产品标准,特别是地方性的土特产类产品。
  以成本为关注焦点!
  二、知识架构
  ①熟悉相关原料的性能、用途及有关背景资料;
  ②熟悉食品添加剂的特点、使用方法和应用范围;
  ③熟悉有关加工设备(如原理、生产能力、操作要点等)和工艺特点;
  ④熟悉实验和检测方法;
  ⑤熟练查阅各种文献资料;
  ⑥了解国家或目标出口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物)、标签规定等要求;
  ⑦平时收集、积累原辅料的新进展,有一批能为你提供“样品”的供应商,他们在样品提供试用过程中往往会提供不少信息。
  ⑧最好能掌握相关的制图设计软件(如:AutoCad、Coreldraw、 Photoshop等,设计产品包装或厂房时会用到);
  ⑨其它知识点:感官评定知识、杀菌知识、包装材料(特别是塑料软包装)知识、产品流通和包装印刷常识;
  ⑩与其它部门的沟通、合作能力,不建议做一个纯技术员,三分技术七分做人;
  03
  食品新产品开发的具体步骤
  作为商品,食品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卫生、安全性:最基本的要求,是产品的生命线;
  2)、营养、可消化性:食用(保健)价值的体现;
  3)、风味(气味、滋味等):影响食欲和消费;
  4)、质地(硬度、弹性、柔软性、脆性等):应对不同年龄人群的不同口感特性要求;
  5)、外观(正常的色泽、形状、完整性等):商品的第一印象,(外)包装也要考虑;
  6)、耐贮藏性:具有一定的货架(保质)期;
  7)、方便性:食用、贮藏、携带方便;
  8)、价格低廉:一次性的日常消费品,以此形成消费依赖及重复消费;
  注:这里所称的食品新产品开发,主要是指食品的配方设计,一般换个包装克数或包装形式(如原塑袋换成瓶装),我们不称为新产品开发,虽然它的杀菌公式或配方等也许也会稍作变动,或者工艺方面的开发,也不在此讨论。
  所谓配方设计,主要是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和工艺条件,通过试验、优化、评价,合理地选用原辅料,并确定各种原辅料的用量配比关系。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体骨架设计
  主体骨架设计主要是主体原料的选择和配置,形成食品最初的档次和形态,这是食品配方设计的基础,对整个配方的设计起着导向作用。主体原料能够根据各种食品的类别和要求,赋予产品基础架构的主要成分,体现了食品的性质和功用。配方设计就是把主体原料和各种辅料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多组分的体系,其中每一个组分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食品配方中的原料,按其在食品中的性能和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主体原料和辅助原料。
  主体原料:水、能量原料(指绝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小于20%,同时热量较高的谷类、淀粉质根茎类、油脂类及糖类等)、蛋白质原料(指绝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大于20%的豆类、花生瓜子类、畜禽肉类、畜乳类、蛋类、鱼类、虾蟹类、软体动物类、菌藻类等);
  辅助原料:食品添加剂、药食两用食品类。
  主体原料的选择原则:
  ①匹配性:符合既有设备和工艺的可能性;
  ②多样性:选用时应尽可能多选择几种原料,注重产品系列化,加工多元化;
  ③经济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料基地化;
  ④安全性
  主体原料的量化原则:
  通常有两种表示方式,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一:一种是倒推法,即先设定一个量A(通常是10的倍数),在此量的基础上确定其他辅料的添加量,总比例相加为1,总量相加为A。另一种方法是先确定一种主原料的数量,为计算方便,也通常为10的倍数,然后其他辅料的添加,以它为基准,按比例添加,如面粉100公斤,加水10%,即10公斤,糖3%,即3公斤。
  二、调色设计
  食品讲究色、香、味,首先是色。调色设计是食品配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食品调色中,食品的着色、保色、发色、褪色是食品加工者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食品色泽的影响力
  1、食品色泽对注意力的影响
  色泽作为食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起着美化食品的作用,而且在食品销售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2、食品色泽的心理感受
  色彩的轻重感、软硬感,取决于明度。明度高的色泽感觉轻,富有动感,给人以柔软、亲切的感觉。色调浓的颜色让人感觉沉重,色调淡的颜色让人感觉轻松,红、橙、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青、蓝、紫等颜色让人感觉清凉。
  3、食品色泽对食欲的影响
  色泽常给人以味道的联想。使用色泽艳丽的粉红、橙黄、橘红等颜色可强调出食品的香、甜的嗅觉、味觉和口感,金色、红色、咖啡色等暖色,给人以新鲜美味、营养丰富的感觉,绿色给人以清闲、健康的感觉。最能吸引食欲的食品颜色是红色、橙色、桃色、黄裼色、黑裼色、奶油色、淡绿色、亮绿色,而黄绿色、灰色等抑制食欲。
  4、食品色泽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色泽是人们评价食品质量的重要感官指标,色泽是否正常也是判断食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二)食品色泽的变化
  1、褐变
  1)酶促褐变;
  2)非酶褐变:主要为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
  3)控制酶促褐变方法:食品中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元酚或多酚类底物(浓度)、酚氧化酶、氧,三个条件缺一即可抑制酶促褐变,常用方法:用水浸泡(内可加VC、食盐、柠檬酸等)、热水漂烫等;
  4)控制非酶褐变方法:
  A、降温:温度相差10℃,褐变反应速度相差3-5倍;
  B、亚硫酸(及其相关盐类)处理;
  C、降低pH值;
  D、降低成品浓度,10-15%的含水量最易发生褐变;
  E、使用不易发生褐变的糖类;
  F、选择合适的包材,以阻隔阳光、紫外线、氧气对产品的影响;
  2、褪色
  阳光、紫外线、高温、有些重金属,会对色素具有破坏性作用,可用密封、避光、低温、添加VC、EDTA等手段。
  3、拼色
  4、护色
  色素类物质都是由于含有生色团和助色团才能呈现各自的特征颜色,这些其团易被氧化、还原、络合作用,便基团的结构、性质发生变化,使颜色发生变化或褪色。护色就是针对各种色素对这些因素的敏感程度,有目的地采取螯合、抗氧化、包埋、微胶囊化、色素改性等措施来保护食品的色泽。
  5、有关色素知识
  6、色素使用中常见问题
  1)色素沉淀
  A、用量超过最大溶解度;
  B、化学反应;
  C、溶剂过少;
  D、温度过低;
  E、pH过低;
  2)斑点
  A、色素未完全溶解;
  B、色素液体中存在沉淀物,如纯度不够,有杂质;
  C、溶剂使用不当;
  D、水质问题:硬度、pH、无机盐浓度;
  3)褪色
  A、光;
  B、金属离子;
  C、微生物;
  D、过热;
  E、氧化;
  F、还原剂;
  G、强酸或强碱;
  H、拼色所用色素配合不当;
  7、调色结果评价
  1)目视法;
  2)比色计法
  三、调香设计
  食品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基本属性,即营养和安全性;一是修饰性,包括食品的外观、组织和滋味,就是我们常说的色、香、味。食品的香气由多种挥发性的气味物质表现出来的,种类很多,含量微量,配合得当,能发出诱人的香味。食品的香气和滋味组成食品的风味。食品风味是食品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一种食品区别于另一种食品的质量特征,被誉为食品的灵魂。
  所谓调香,即是将芳香物质相互搭配在一起,由于各呈香成分的挥发性不同而呈阶段性挥发,香气类型不断变换,有次序的刺激嗅觉神经,使其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产生嗅觉疲劳,让人们长久地感受到香气美妙之所在。
  1、有关香精、香料及香辛料的知识、香气与嗅觉的关系等知识。
  2、调香步骤:
  1)确定所调香要解决何种问题。是解决产品香气不够丰满,还是解决杂味较重,还是余味问题。
  2)确定调制香精用于哪个工艺环节,考虑挥发性问题。
  3)确定调制的香气类型。
  4)确定产品的档次,选择不同的香料。
  5)选择合适的香精、香料。
  6)拟定配方及实验过程。
  7)观察并评估效果。
  3、调香的作用:
  1)辅助作用;
  2)赋香作用;
  3)补充作用;
  4)稳定作用;
  5)替代作用;
  6)矫味作用;
  4、香味的体现过程与价值评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香味在不断地挥发,各种香料的挥发率不一样,也造成了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香味。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或叫三阶式、三层式、经典式)的结构。也就是分前味的头香、中味的体香和后味的尾香三个基本的香味阶段。
  1)头香:也称顶香,属于挥发度高、扩散力强的香料,在评香纸上的留香时间在2小时以下,头香赋于人们最初的优美感。
  2)体香:是紧随头香之后出现的香气,是香精的主体香,具有中等挥发程度,能在较长时间保持稳定和一致,是香精香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3)尾香:是香味最持久的部分,也就是挥发最慢的部分,留香持久使它成为整款香精的总结部分。
  4)香味的价值评价:
  A、香气如何;
  B、是否为大多数人喜爱或符合某种特定要求;
  C、香气强度;
  D、留香时间;
  5、调香应注意的问题:
  1)产品主要原料的品质。调香是锦上添花,不能改变产品的本质;
  2)香料种类的选择。根据工艺要求(如温度)、产品的状态,选择合适类型的香精;
  3)确定最适宜的用量;
  4)选择添加时机;
  5)注意添加的顺序;
  6)加香的密封熟成;
  7)香精和香辛料的和谐配比;
  8)包装的保香性;
  9)香精的保存;
  四、调味设计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美食离不开美味”。美味以酸、甜、苦、咸、鲜五原味为基础,加上香味、浓厚味、辛辣味,使食品呈现出鲜美可口的风味。
  调味设计是配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食品中的味是判断食品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也是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1、了解调味的基本原理:
  1)味强化原理,如味精和I+G的使用;
  2)味掩盖原理;
  3)味干涉原理;
  4)味派生原理;
  2、调味方式:主要通过甜味剂、酸味剂、鲜味剂等调味料进行复配组合,产生令人舒适的风味。
  3、以上三种添加剂的专业知识参见相关书籍;
  4、关注一些无机盐的作用和功能,这个要多年的经验积累,特别是日式调理,配料表一大串!
  五、品质改良设计
  品质改良设计是在主体骨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改变食品的质构。食品质构(texture)也称为食品的质地,它是食品的一个重要属性。关于质构的定义,IFT这样规定:食品的质构是指眼睛、口中的黏膜及肌肉所感觉到的食品的性质,包括粗细、滑爽、颗粒感等。ISO这样定义:食品质构是指用力学的、触觉的可能的话还包括视觉的、听觉的方法能够感知的食品流变特性的综合感觉。食品的质构是食品除色、香、味之外另一种重要的性质,它是在食品加工中很难控制的因素,却是决定食品档次的最重要的关键指标之一。
  1、食品质构的特点
  1)质构是由食品的成分和组织结构决定的物理性质。
  2)属于机械和流变的物理性质。
  3)不是单一性质,是多因素决定的复合性质。
  4)主要由食品与口腔、手等部分的接触而感觉。
  5)与气味、风味等无关。
  6)客观测定结果用力、变形和时间的函数表示。
  2、改良方式
  1)通过生产工艺和设备改良;例如:均质。
  2)通过配方设计进行改良:
  A、增稠(胶凝),采用食品胶;
  B、乳化,采用乳化剂;
  C、水分保持,采用水分保持剂,通常是指磷酸盐;
  D、膨松,采用膨松剂;
  E、催化,采用酶制剂;
  F、氧化,如在面粉中加面粉处理剂;
  G、上光,采用被膜剂;
  H、抗结,采用抗结剂;
  I、保湿,采用保湿剂;
  3、品质改良设计注意事项
  1)时间的影响。在保质期内确保原辅料性能稳定。
  2)原辅料的影响。最好开发(试样)前期筛选品牌,等正式生产时稳定。同品名的原料,不同的厂家或供应商,有时性能相差很大,特别是添加量较少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个原料保质期的问题,如油炒茭白,保质期为12个月,它是以生产结束、成品包装完成开始计时,但如用到的油,其本身的保质期只有一个月了,而被用到产品中后,又要“被保质”12个月!所以,建议采购、进料、验收时,注意此问题。
  3)工艺的影响。有些配方的设计需要特定的工艺来保证。
  4)合法性问题
  六、防腐保鲜设计
  食品配方设计在经过主体骨架设计、色香味设计、品质改良设计后,整个产品就形成了,色、香、味、形都有了,但是这样的产品保质期短,不能实现商品化流通或不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还需要进行保质设计:防腐保鲜设计。
  无论是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或人造食品,它们都会在原料、配料、加工、包装、储存、销售、消费的过程中以一定的速度和方式丧失其原有品质。造成此原因可分物理、化学、酶和微生物四个方面。
  从食品的三大营养成分来讲,通常将蛋白质的变质称为腐败,由于生成低级的硫化物或氮化物,主要特征是发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称为发酵,由于产生低级醇、羧酸,所以特征表现是有醇或酸味;脂肪的变质称为酸败,由于产生低级的醛、酮类物质,所以特征表现为有哈败味。
  防腐和保鲜是两个有区别而又互相关联的概念。防腐是针对有害微生物的,一是防止微生物造成食品的腐烂,二是防止产毒微生物的危害;保鲜是针对食品本身的品质。
  1、防腐剂防腐原理:
  1)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破坏其正常的新陈代谢,抑制酶的活性。
  2)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干扰其生存和繁殖。
  3)改变细胞浆膜的渗透性,使其体内的酶类和代谢产物逸出导致其失活。
  2、常用的防腐剂(含抗氧化剂)
  3、使用防腐剂存在的问题
  1)把防腐剂当杀菌剂。降低初始带菌量是防腐效果的关键,防腐剂的作用在“防”而不在“杀”。
  2)用量超标。
  3)超范围使用。
  4)对限制范围误解。
  5)没有进行配合防腐,单靠防腐剂防腐。
  6)使用违禁用品或非食用类添加剂。
  4、理解“栅栏技术”原理
  5、掌握微生物知识
  七、功能性设计
  功能设计是在食品基本功能基础上附加特定功能,成为功能性食品。食品按科技含量分类,第一代产品称为强化食品,第二代、第三代产品称为保健食品。食品营养强化是根据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向食品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或某些天然食物 成分的食品添加剂,以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过程。
  强化食品有很多优点,在某些食品中强化人体 所必需的营养既能提高食品中营养素的价值,又能增强机体对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是改善人民营养状况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强化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应注意营养卫生、经济效益等多种因素,并结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食品强化。
  食品营养强化的方法主要有:
  1)在原料或必须的食物中添加;
  2)在加工过程中添加;
  3)在加工最后的一道工序中加入。
  食品强化应遵循的原则:
  1)严格执行规定
  2)针对需要
  3)营养均衡与易吸收性
  4)工艺合理性
  5)经济合理
  6)保持食品原有的风味
  7)注意营养强化剂的保留率。许多营养强化剂易受光、热、氧气等影响而不稳定,在食品加工过程及贮藏过程中会造成一定数量的损失。
  04
  食品新产品开发的一些疑问及经验
  一、新产品开发是配方重要还是工艺重要?
  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分析一下:
  1、首先要对配方组成中的成分功能要了解!特别是一些量小但作用大的添加剂!型号、厂家建议要统一。
  2、对于重要且“敏感”(指对热、氧、pH等)的原料的预处理,建议关注一下。
  3、设备因素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指设备大小、型号不一,可能导致物料在加工过程中“受热、搅拌”等工艺参数不一样。比如:面团的搅拌成型,A公司用A设备,加多少水、辅料,多少时间,OK,而到B公司,由于设备不一样,搅拌浆形状不一,尽管配方一样但可能搅拌时间要调整或根本不适合使用,所以原理要搞懂。
  4、个人觉得,车间的管理更重要!现在,很少有什么天大的保密配方或技术人家不会,关键是如何严格按工艺执行!车间管理不到位,最好的配方、工艺参数,那都是品管部档案柜内的东西,没用!
  二、在没有现成配方的情况下,搞新产品开发是否难度较大,从何着手成功率大些?
  1、如果真的是涉及到全新的产品或行业,比如,原来是搞水产品的,突然让开发饮料,那只能先找找资料、文献,搞些参考配方出来,然后对这些配方进行评估,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除虚假的东西,多试样。也可走访一下市场,了解同类产品,查看一下配料表,可能关键东西人家上面不会标注,但至少几个大类可以大致确定一二。同时也研究、关注一下加工工艺。
  2、如果是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开发新的系列,这个经验的作用就发挥了。我想以前的配方或某一部分可以参考!如咸度、酸度、鲜味、粘稠度等,这些配方可以“集成”,根据新物料物性稍作修改即可!
  三、个人经验分享一二
  1、产品的开发成功与否,纯技术层面上分析。从狭义上讲,只要口味好,大家喜欢吃,就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从广义上讲,只有成交了的产品,才是商品!没有卖出,那叫“呆料”,公司的“负资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开发人员,要有成本意识!从销售销售价倒推,设定单位成本,以此调整原辅料、配方。另外要了解市场动作手段,不能光呆在实验室里捣鼓,还作自我陶醉状。作为公司高层、决策层,要考虑整体产品的动作过程,开发只是一个环,不能因为销售不成功(这是最直接最残酷的衡量指标)全怪开发人员。可悲的是,这是个冰冷的现实!一旦产品滞销,销售人员就说口味不对,价格偏高,包装太土……
  2、开发人员的做人问题!这个我觉得也很重要!中国人更注重无形的东西。跟各部门搞好关系,学会做人,这是研发人员首先要面对和学习的课题。此话题因为有点脱离主题,我不想过于展开,就举个例子。比如:你要开发一个产品,要用到一原料,公司下面A车间冷库里有,关系好,直接进去拿好了,关系不好,他说不能拆零,要领导批条,累死你!再如试样要用到某设备,实验室没有,要到车间里去做,让他开一下机器,关系好,他会亲自给你操作,人手不够,他手一挥,来一帮,给你称量、包装,关系不好,他说我们生产正忙,且你的产品有异味,会影响到我们的产品……
  四、一种食品的研发从产品的策划、研制到实现过程中有哪些侧重点?
  产品的研发,每一步都很重要!如果非要排个重要先后顺序,我想这样:
  1、目标消费者(群)的需要是否真正理解和摸透?卖给谁?他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产品差异化在哪里?
  2、价格优势,成本领导。
  3、通路选择和建设。
  4、小试、中试到正式生产的过渡,及今后正式生产时的车间内部管理,做到质量的稳定。
  五、个人经验一二
  ①要有口尝一下样品能判断样品的酸度、盐度等的能力;
  ②用手接触一下热水,应能判断水温,对于温度较高的水,能从水汽情况、加热时发生的声音判断出水温,能从油烟判断油温;(多练)
  ③能具备用默数计时的能力;
  ④要有目测长度的能力,知道自己手掌完全伸展后大拇指与无名指之间的最长距离(一般20-25厘米,必要时可用此“专用工具”粗测一下欲测量对象的长度等);
  具备以上几点能力或密技后,如果有机会去外参观或交流,可以:
  1、了解对方产品的酸、盐度等情况(通过上述的①);
  2、可以初步了解一下对方的工艺参数(通过上述的②③④,④÷③=速度,如输送带的速度或油炸速度);
  3、通过对方的加工速度、人员等粗测产品生产能力、成本(水电汽、包材等应知且较通用)。
所在地区:  
 

观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请留步~

食品学生汇“助力食品专业人才成长!”为服务宗旨,实习就业板块忠实陪伴你解决实习就业困扰,时时更新的食品企业招聘动态,时不时还会有职场小技巧~

如果你想了解和提供更多有关内容的话,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关注和联系我们哦~


  • 食品学生汇公众号

  • 食品小V

  • 食品小白
 
更多>同类实习就业

推荐图文
推荐实习就业
点击排行
鲁ICP备14027462号-1 (c)2008-2022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