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把导师关,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担负着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重担。近年来,厦大从政治素养、师德师风、业务素质三个方面,严把导师审核三个关口,全面提升导师队伍育人水平。
严把政治方向关。厦大始终把政治素质作为导师选聘的首要条件,在导师履职评价过程中,明确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育人实效等各项要求,把导师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与招生资格紧密挂钩。建立新任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常态化培训制度,鼓励学院开展各具特色的研修活动,每年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在线网络培训等活动,发挥院士引航、大师带教的模范效应,强化导师岗位职责和政治责任,自觉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担当。
严把学术能力关。厦大从2019年起开展博导遴选制度改革,打破导师队伍固化和终生制度,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和导师岗位动态调整机制。要求导师在考核周期内需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有较好的培养成果,激励导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严把培养条件关。研究生培养条件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厦大从2008年起探索导师配套经费管理改革,引导教师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为研究生培养创造更好的培养条件。学校综合考虑各导师实际情况,设置若干个博士生配套经费免除名额。2019年,为重点支持人文社科类博士生培养,学校推出专项支持办法,根据导师人才培养或科学研究成效,采用后补助方式支持其人才培养。其中,对于达到要求的人文类导师,学校对其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的配套费进行全额补助。后补助政策实施以来,共有400余人次人文社科类博导获该项政策支持,资助率超过90%。
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导师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21年,厦大到账科研经费达到18.22亿元,较2008年增长近470%;共68项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35项项目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均位列全国高校第一,8项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七。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近五年理工医科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86篇,人文社科研究生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人均篇次数翻倍至1.22。2021年,厦大自然指数位居内地高校第15位,全球高校第60位。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获得进一步提升。赵金保团队首创第三代锂离子电池用功能隔膜产品,王野团队在提高碳基能源利用效率领域为国家工业减碳提供新技术,夏宁邵团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并获准上市,其研发的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应急审批并获准开展临床试验。
强化质量关,构建高水平核心课程体系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少了,课程的深度与难度明显提升。”这是厦大不少导师和研究生的共同感受。
自2013年起,厦大坚持“立德树人、一流标准、科教融合、学科交叉”原则,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行了2轮研究生培养方案大修订,打造“少而精的核心课程+多学科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压缩冗余课程,挤掉课程水分,将培养方案的课程总数从4000余门减少为1900余门,严格实施新课程准入标准和课程更新制度,淘汰过时、落后的课程,保证课程质量。同时,突出“研究”色彩,增设以提升创新批判思维素养为目标的研讨课、实践课,加强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开展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估,建立多元结合的课程质量评估机制。2017年,厦大在全国率先开展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估,探索建立“自我诊断—自我检查—自我反馈—自我整改”的课程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共有1千余名教师、1万多名研究生参与,历经专家听课、学生访谈、调查问卷和教学档案等多个环节,对近200门研究生核心课程进行全方面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评选出一批坚持正确教育价值导向、在思想和学术上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为探索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提供厦大方案。
改革过程关,建立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
厦大在科学设置研究生培养环节、严格过程管理方面下足了功夫。在不断优化考核方式、加大考核难度的同时,做好学业预警和分流退出服务,逐步建立畅通的博士生转硕士生和博士生退出通道。为进一步发挥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进展中的质量把关作用,从2020级起,厦大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与科研报告、预答辩等纳入培养方案必修环节,出台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实施意见,压实学院、导师、答辩委员会等质量主体责任,建立从入口到出口的全流程质量保障体系。
在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厦大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锻炼能力,以讲堂感悟创新。2014年,设立国内首个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支持研究生从田野中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把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中国国情以及经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基金自设立至今已资助212个项目,调查主题涉及历史、社会、人类、教育、政治、建筑、海洋、经济、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调研地点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研究生基于田野调查,已完成硕士学位论文22篇,博士学位论文39篇,发表最优论文10篇,一类核心27篇,二类核心52篇,建筑设计方案11项等。此外,厦大将实践训练环节纳入研究生学分要求,研究生需要完成2周到6个月不等的社会实践、创新竞赛、教学实践和专业实践。为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2021年厦大开办 “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大讲堂”系列讲座,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谈科研创新的感悟、讲科研创新方法,受到校内师生的好评。
新起点,新征程。厦大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主动作为,创新思路举措,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着力加强研究生教育内涵建设,培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努力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