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善柏教授就《食品文化及科学史》进行交流汇报。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文化、科技史及工程美学三个部分。该课程始终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进而确定了以“食育”、“劳育”、“美育”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中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手段方面,探索地运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引入讨论式互动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科研素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李春美教授就《食品化学专题》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交流汇报。首先,此门学科的建设目标旨在拓展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及方法,以期提升科研能力,促使学科核心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前行。她分享了关于葡萄酒陈酿过程中色变之谜--多酚结构与性质这一典型案例。案例式的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她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人民重大需求也是课程讲授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两会”期间提出“应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动植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要让同学们从中明白,蛋白质为何如此被重视以及食品科技在替代蛋白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学们树立”大食物观“,明确作为食品人的使命、担当,利用学科知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人民美好生活。
王鲁峰副教授就《食品工程伦理》进行了课程经验分享。他谈到,研究生教师应思考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与伦理发展的关系。食品专业不仅仅包含科学技术,也应具有伦理道德。其课程目标旨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他提出了通-分结合的课程建设方法,将工程和伦理的概念与食品生产、消费等伦理结合在一起。在课程研讨方面,开展以课程辩论赛为主的新型教学育人模式。通过组织学生辩论,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
尤娟副教授就《食品工厂设计》进行课程建设情况汇报。食品工厂设计是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包括食品工厂的基本建设程序、厂址选择以及总平面布局等。课题组针对学生选课原因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其原因主要集中在毕业课题及提高设计能力的需要。针对这两个需求,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瞄准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效果反馈,从而进行课程教学改进。将课上时间延申到课下,做到每个学生都会与教师主动沟通,及时反馈。
教师分享结束后,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老师对此做点评。他指出,课程存在即合理,每一门研究生课程都具有其特殊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应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挖掘课程核心的需求。各位授课老师能够将传统思政、人文关怀及工程伦理与研究生课程相结合,对进一步拓展新形态的教学模式具有启发式意义。就此,李斌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研究生课程应区别于本科生课程,应侧重于高阶知识的传输,培养知识储备的能力。第二,应坚持打磨研究生课程,挖掘学生的真正诉求。将未来课程建设与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关切同步。第三,研究生教师应建立打造学生的教学意识,精心打磨课程内容,调整课程规划,稳扎稳打,实现每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的课程目标。第四,坚持“内容为王,挑战为王”的理念,以“本科生布道,研究生启迪”的心态,在课程上适当留白,与学生平等且深入地讨论,引导研究生将个人发展与课程同向发展。第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逻辑思维,首要先肢解大问题,选出关键部分再来进行研究。究生课程建设对学生和老师都很宝贵,要针对研究生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索,实现互利互赢。
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祁婧老师做出以下点评。研究生课程的目标在于要使同学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通过看人看事看物,学会如何思考,如何通过研究达到自己认为的观点。她指出,教师们仍需持续发力,咬定一个目标,多角度并进发展。在未来教学课程的道路上,着力发掘案例典型。通过不断观摩学习,研讨探讨,实现共同提高。
总结
会议最后,学院教师就课程建设进行了交流互动。老师们就各自领域的学科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下一步的课程教学进行了阐述。陈翊平教授就此次研讨会进行总结,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的关键环节,而课程建设研讨会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教师们应更加重视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