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体系,加强统筹联动。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项推进会等,研判就业形势,制定工作举措,强化责任落实。出台《2023届毕业生促就业五项措施》,明确就业工作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依托相关学院,建立12个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汇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校友、社会人士等多方力量和资源,打造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服务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创业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学院党组织在“一融双高”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党建年度考核内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努力构建党委领导、部门协同、校院联动,全员抓就业,全过程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抓教育,深化就业育人。将“三全育人”融入就业教育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就业指导、渠道拓展、服务保障等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互融互通。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求职技能》《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等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举办“企业参访行”等主题活动,邀请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等来校开展交流、讲座,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升职业竞争力。健全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启蒙,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围绕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提升进行培训;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举办职业规划分享会暨校友论坛,邀请优秀校友分享个人职业选择和奋斗经历,帮助学生科学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尽早做好就业准备。建立“种未来”就业指导工作室,聘请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优秀校友等担任就业导师,以学生需求为核心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举办公务员、选调生政策宣讲和求职技能提升等培训150余场,大力选树“农大先锋”就业榜样等先进典型,以亲身讲述、分享交流的形式,发挥朋辈带动作用,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建功立业。
抓对接,挖潜岗位资源。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校院领导班子带队走访相关用人单位,重点挖掘一批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优质岗位。聚焦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人才需求,不断加强校地合作,先后与海南、四川、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展人才引进专场招录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就业项目招录工作,与30个省(区、市)建立定向选调专项人才合作关系。用好校园招聘主渠道,落实教育部“春季攻坚促就业”“百日冲刺”等行动,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开展专场宣讲会,举办相关行业专场双选会,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搭建更加有效的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院企优速通”系列沙龙,为毕业生提供与用人单位近距离互动的机会。举办2023届春季校园招聘人才洽谈会、全国农林校企人才大会战、“全国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引进洽谈会”等招聘活动200余场,推动各二级学院开展“小而美、精而优”的专场招聘活动30余场,努力为毕业生开拓更多优质就业岗位资源。
抓重点,做好精准帮扶。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身体残疾等困难毕业生群体,健全“一对一”帮扶责任制,明确校院领导、就业指导教师、学院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专任教师的帮扶责任,持续完善“校—院—班”的三级就业帮扶机制,努力确保每一名困难毕业生都得到有效帮助。建立校院两级帮扶工作台账,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就业现状、就业意愿、就业心态、就业困难等五个方面,及时准确掌握困难学生情况,细化帮扶举措,分类分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针对性指导,“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
抓质量,健全反馈机制。以就业质量评价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和反馈制度,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整理各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去向、去向落实率、就业满意度、创业情况等数据,探索建立涵盖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19个指标监测点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分析调查结果,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6个专业的招生名额,新增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成立智能装备方向理科试验班,与相关兄弟高校开设“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