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统筹规划,构建数字转型格局。成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明确“校、部、院”三级定位、职责和任务,构建“部门协同、校院联动”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制定学校“十四五”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治理。召开信息化专题会议,形成上下协同、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联动机制。坚持系统推进,实施管理服务数字化提升工程、数据应用能力强基工程、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工程、网络安全体系加固工程“四大工程”,强化规范管理,加强教育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接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制定数据标准、数据对接等8项技术规范,健全数据标准体系和信息化工作内控管理体系。出台学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按照“统筹规划、归口管理、业务协同”原则,推进数字化项目的统一规划和整体实施,采用云平台方式统筹各二级部门计算资源,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突出融合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出台《关于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专业建设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探索“专业+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设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大数据等课程,将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开发在线课程和精品慕课,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资源,培育跨班级、跨学科、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打造适应多教学场景的智慧教学环境,分批建设升级60间多组研讨型智慧教室、多功能教室、基础录播教室,通过协同书写、同屏互动、头脑风暴等功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线新版课程平台,实现在线直播录播、研讨交流、互动问答等教学功能全覆盖。构建智慧“云工训”,提供云桌面定制化服务,实现多种教学模式自由切换。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集合12个虚拟仿真实验室及200个实习实训项目,促进实训教学和云上课堂融合。举办智慧教学工作坊、在线课堂教学品质提升研修营、虚拟教研室计算机系统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鼓励教师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探索直播式教学、混合式教学、融合式教学新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创新应用能力。
突出应用强基,促进治理效能提升。开展数据治理,梳理学校46个业务系统,在建立教职工、学生、财务、资产、教学、科研等主题的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1000余张业务工作表格,建成基于1个数据中心和数据交换、运行、管理、安全4大模块的“1+4+N”全域数据中心,实现全校重点数据集成和共享互联,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深入实施“一网通办”,整合教务、人事、科研、财务等多个业务系统,推进再造业务流程60余项,优化业务流程40余项,努力做到“一个平台、一个入口、一套流程、一次填表”,实现办事服务集约化、流程管理标准化,提升学校治理效能。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竞赛、创新创业、大精仪器使用等20个场景数据可视化应用,通过直观可视的数据反馈与对比分析,对学校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推进互联网、物联网、数据网一体的“一张网”工程,探索建立智慧餐饮、智慧能源、智慧图书馆等物联网应用,推动信息化与学校治理深度融合。
突出服务师生,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持续提升校务服务水平,新增就业指导预约、电子成绩单、科技成果鉴定、专利审批、基金申请等115个服务事项,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上线可信电子凭证系统,为师生提供17项电子证明文件。开发“湖南大学微生活”小程序,集成绩查询、课表提示、考试安排、信息发布、场馆预约等多个功能于一体。升级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打造学生资助、评奖评优、思政队伍、心理健康、学生社团管理等事项“一站式服务”。面向师生开放教学科研等基础数据的共享应用,提供大数据分析工具,持续拓展数据分析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建设学校融媒体中心,推进通过网络直播同步等方式召开学术会议、国际交流、文化艺术活动等,以数字化促进校园文化交流和共享。发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资源优势,高性能计算虚拟仿真平台提供一对一全天候服务,为学院及科研团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以及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支持服务。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数字化改革,对359台重要仪器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全面提升大型仪器使用效益,以数字化转型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助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