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机制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围绕专利开放许可、高价值专利转化、专利评估、人员培训等完善实施方案,将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工作统筹部署、系统推进,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成立实体化运行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优化工作流程,畅通转化渠道,营造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政策环境。
强化队伍建设,打造坚实人才支撑。注重发挥科技和人才双重优势,着力打造“专职+兼职+挂职”的多角色、复合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队伍,培养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中坚力量。依托学校“力行计划”、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等,选派200余名优秀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发挥职称评聘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设置“产业型”专任教师岗位,明确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量标准;出台《技术经理人管理办法》,加强专业人才遴选招募,促进学校技术经理人队伍发展。“打造多角色、复合型的技术转移队伍,培养深入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中坚力量”获江苏省技术转移工作创新奖。
强化平台建设,构建协同转化网络。加大校地校企共建研发平台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加强科技金融创新与服务供给,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专门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推动科创资源上下贯通、精准匹配,更好服务产业建圈强链。与徐州市共建安全产业园区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安全与应急管理技术创新中心”,催生以安全与应急管理创新技术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模式;共建江苏淮海科技城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大气监测遥感、人工智能、人工中耳3D打印技术等多个领域项目入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成立“中国矿大-徐工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采用“企业出题,能者破之”的揭榜挂帅组织模式,聚焦破解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项目化运作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整合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矩阵,牵头组建淮海经济区高校技术转移联盟;联合50多家高校、企业成立知识产权发展保护共同体,积极打造徐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平台。学校多次荣获“江苏省技术转移工作先进单位”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等称号。
强化质量导向,提升成果转化质效。坚持以高价值专利培育和转化为主线,以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政策导向,实施申请前评估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和有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侧重管理向强化运营转变。依托学校“高端矿山机电装备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低品质煤炭资源精深提质”等江苏省高价值专利中心,在煤炭资源智能化开发、低碳化清洁利用等领域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形成一批高价值的专利池、专利群。积极响应“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以基本许可费加提成的方式替代一次性付清,推动56项专利开放许可,增强承担企业重大科技项目能力,与企业共同攻关行业共性关键问题,努力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