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毕业典礼上
一位毕业生代表的发言引发热议
讲台上的她个头小小、声音轻轻
但字字句句都带着坚定
“学校给予我们的教育
让我们有能力追寻初心!
让我们有勇气挑战学术难题!
让我们敢于站上世界舞台,
讲好中国故事!”
她就是控制科学与工程
2022届博士毕业生万海英
一名从贵州大山深处走出的苗族女孩
今年7月入职江南大学
“本硕博”江南九年的求学时光
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着
当代青年奋斗的底色
走出贵州大山,追寻求学梦想
万海英
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一个大山深处的国家级贫困县
那里交通不便
教育资源有限
经济相对落后
作为一名苗族姑娘
砍柴、打猪菜、摘野果
插秧、开荒地、看田水
都是她童年的标配
她从小就是留守儿童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有时五年才能见上母亲一面
身为大姐的她
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
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
加之自己优异的成绩
小学、初中、高中
都就读于免费学校
2013年考入江南大学自动化专业
首次走出大山到大城市学习的她
顶着黝黑的皮肤
说着充满乡音的“普通话”
望着周围亭亭玉立、高大帅气
满腔字正腔圆的同学们
自卑到无法开口问路
到校第一天的夜里
花了足足两个小时
才从小东门走到榴园公寓
那是她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异类”
发达地区与落后山区间
地域差距及教育差异
更多地体现在学业中
英语口语差、数学底子不好
实验零基础、不会用办公软件
······
都是摆在她面前的一座座大山
从小养成的不服输性格
加之老师同学们的包容与鼓励
帮助她克服重重困难,突破自我
发挥自身特长,在运动场上奋力奔跑
创建优良班风,带领班级同学结对帮扶
组织集体团建,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凭借着一腔热血与极强的集体荣誉感
大一下学期被全班同学推荐成为班长
得益于校院两级设立的海外奖学金
大二赴香港理工大学游学
参加学院优秀本科生进科研团队项目
大三进入“启智”导师实验室
参与申请专利五项,获得多项奖助学金
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四成功保研至本校
师从国家级人才栾小丽教授
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直博
博士二年级赴意大利联合培养
与江南大学携手共度了
本硕博“九年订制”时光
26岁博士毕业
初入学术科研大门
未知和迷茫又一次笼罩着她
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理解复杂的数学推导
提供可行解决方案
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
······
都是她科研路上的重重难关
笨鸟先飞
食堂宿舍实验室三点一线是她的日常
实验室开门人与熄灯者是她的别称
凌晨2点的物联网是她的伙伴
导师的苦心孤诣,鱼渔双授
她前行的方向逐渐明朗
师姐在她想放弃时的激励:
“可怕的并不是你这一次的放弃
而是开了放弃的先河
这种更加省力的选择
让你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
都养成遇到困难就放弃的习惯”
一直警示和鼓舞着她
让她有勇气
一次又一次地打开修改了无数次的论文
天道酬勤
关注专业领域研究前沿
阅读数百篇高质量文献
频繁与导师同学探讨学术问题
一次次尝试着不断失败的实验…
持之以恒的坚持换来了
控制领域顶级期刊发表学术成果
在国际顶级会议作汇报
担任高水平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被国际会议邀请作专题汇报
她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实践者
还是学术活动的服务者
担任全国预测控制研讨会、
江南控制论坛等多个学术会议志愿者
与国内外专家沟通参会具体细节
并确定参会行程
陪同外国专家考察城市并担任随同翻译
都是她感受科研魅力一抹抹浓艳的色彩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
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走在海外抗疫最前线
对接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教育处
积极配合米兰领事馆
为中国留学生科普防疫知识
志愿负责领事保护与联络工作
解决紧急危险情况的求助
多次组织防疫物资发放
将祖国的切切关怀送到远行游子手中
为解决疫情期间学习及生活难题
她发起创建线上自习平台Poli社区
设置多样化Poli板块频道
提供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分享互助
缓减独自面对疫情造成的心理压力
建设团结互助的海外求学环境
得到大使馆教育处立项认可与拨款资助
联合培养期间主导开展了
学术科普、竞赛分享
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
30余场活动
参与活动的国际友人超过3000人
同时,她肩负使命
参与多场文化交流活动
在庆祝中意建交50周年活动中
帮助国际友人学习中文
科普端午民族风俗活动
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除了学习与社会活动
生活中也不断突破自我
欧美大裂缝潜水
西班牙高空跳伞
阿尔卑斯山滑雪
保加利亚玫瑰山徒步
爱琴海里畅游
都是她冒险中成长的印记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她头戴“冠冕”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成为一名“青椒”
这于她而言
是一条创新之路,也是一条传承之路
学术研究需要创新
但不断突破与奋斗的精神
更需要传承
这就是万海英
一个大山深处的苗族女孩
追随光、靠近光
成为光、散发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