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有着“皖北水乡、淮上江南”之美誉,盛产粮食、油料、药材、蔬菜、生猪、山羊、黄牛等农副产品,境内煤炭探明储量14.4亿吨,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十佳县、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2023年度安徽省养殖10强县。
在利辛县人民政府,实践团队师生与利辛县政府副县长张文成等座谈交流,了解利辛县“秸秆变肉”工程开展情况。“利辛县养牛历史悠久,但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养殖规模、科技水平、完善链条等各方面都亟待提升。”张文成说道。到了2023年,利辛县从科学规划入手,提出“种好粮、养好牛、做好菜”的“双30”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牛规划”、出台“牛十条”、成立“牛专班”、备足“牛用地”、启动“牛赛道”、营造“牛氛围”、招引“牛企业”,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截至2024年4月底,肉牛存栏7.6万头,出栏3.14万头,饲养量10.74万头,环比增长2.72%。全县现代肉牛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52亿元。
在利辛县政府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师生一行走进城北镇徐田社区,一条条宽敞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小菜园、房前屋后井然有序、多彩色文化墙、农舍庭院花香四溢……近年来,徐田社区围绕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我们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城北镇党委书记贾玉杰介绍,“瓜果飘香,印象徐田”和美乡村已初步成型。
在城北镇一养殖场,团队成员注意到,敞开式的牛舍四面通风,感受不到一丝闷热。棚顶上数十台风机不停运转,每隔几分钟喷淋出一阵水雾,冰冰凉凉,下面的牛儿轻轻摇一摇尾巴,十分惬意。“牛90%都是吃秸秆等粗饲料,10%才用到精饲料。”养殖场负责人说,为了养牛,他流转了1000多亩地种植小麦和玉米,秋季做玉米青贮饲料养牛。养牛的牛粪可以生产有机肥,还田种粮。
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技术发展规模养殖,并实现从“会养牛”到“智慧养牛”的转变,搭建“徽牛云”平台就是利辛的一项探索。团队成员参观了“徽云牛”大数据中心,在调研中,团队了解到,这个平台集约了饲喂管理、健康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多种功能,实现了肉牛全饲养周期的智慧化管理。在欣浩翔公司,打开“徽牛云”智慧平台,一头牛从哪里来,打了什么疫苗、吃的什么饲料、生长状态如何……相关信息一目了然。
“利辛要真正实现现代肉牛全产业链发展,必须着力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量,多养牛;二是质,养好牛;三是效,就是全产业链发展,养出高附加值。”说到高附加值,张文成深有感触。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在利辛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了肉牛深加工转型发展道路,牛肉产品层出不穷。
火焰牛舌、咖喱牛腩、牛蹄块、牛肉片菌包……团队师生走进利辛县安徽万礼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一款款低温牛肉产品看得人眼花缭乱。“过去的礼盒牛肉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口味,我们研发的低温产品受到沪苏浙市场的欢迎。”安徽万礼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团队成员,传统礼盒包装的牛肉是高温蒸煮,可塑性差,只能切做凉菜;企业开发的低温牛肉,可炖可炒,随意加工,更适合饭店和普通家庭使用。
安徽禾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肉品联合研发中心”,通过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在肉品加工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考虑到预制类、休闲类牛肉制品都存在着加工品质提升难,冻融汁液损失多这一行业痛点,团队成员谢勇、崔伟依托合肥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为解决行业难点提供新思路。
团队师生走进安徽徽扬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阵阵香味扑鼻,总经理刘殿国给大伙儿端来新卤的牛肉。“你看看我们的配料表,就是牛肉,没有各种香精调料,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刘殿国2019年开始从事牛肉深加工,建立了两条生产线,产品有大包装的五香牛肉、五香牛腱,还有小包装的牛肉零食。“尤其是小包装零食,在网上销售非常火爆。”刘殿国说,“目前我们主要用的是进口牛肉,但是以后本地肉牛成规模以后,我们就可以加大生鲜牛肉采购,做出更多高端产品。”
此次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师生们深刻体验到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并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与农民和企业主交流,不仅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对农业科技研究的兴趣,无疑将成为团队成员未来职业生涯中宝贵的财富。团队成员深深意识到,要走出校园,深入乡村,将科技和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