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队伍,循着习近平总书记“宁德山海经”的理念足迹,用脚步丈量振兴热土,以科技赋能特色产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青春答卷!
回顾征程
1
三都澳渔排 · 咸湿海风里的梦想
“原来课本里的‘国鱼’离我这么近!” 队员们第一次踩着摇晃的渔排,看着金鳞闪烁的大黄鱼在网箱翻腾。听老渔民说到:“好鱼运不出,三天就掉价!”
于是——
他们拿出“保鲜妙招”
他们想出“鱼骨变宝”
队员们深入产业园核心区域,近距离观察大黄鱼的现代化养殖模式、加工流程及产业布局。鳞次栉比的网箱、繁忙的加工车间,无不彰显着这片“海上牧场”的蓬勃生机。
大黄鱼产业园的调研,作为“山海寻经”实践之旅的开端,为后续的活动打开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2
下岐村 · 飘在海上的家终于靠岸
在渔民上岸展馆,看到黑白照片里挤在船篷的孩子,“原来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连家船民’,就是眼前这些幸福感满满的爷爷奶奶。”
在这里,队员们深刻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推动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的深远意义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当队员们集体演绎“闽东烽火”时,“让漂泊的人扎根,就是最美的‘山海经’!”
下岐村的成功实践,正是“山海经”理念的完美诠释。
3
周宁革命圣地 · 悬崖上的信仰
这座矗立在革命老区的周宁革命历史纪念馆,珍藏着闽东苏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
站在烈士跳崖处,松涛如泣。“当年他们用命换来的好日子,该由我们接棒了!”
全体队员面向群山宣誓:“贡献青春力量!”纷纷表示:定要结合专业所学,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4
千米高山薯田 · 小土豆的大使命
周宁县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不仅是福建重要的种薯繁育基地,更是科技助力高海拔山区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实践队一行走进组温室大棚和试验田,近距离观察马铃薯种苗的培育。“这种薯比芯片还金贵!”基地党员教队员用镊子分离脱毒苗。
在这里,队员们认识到,一颗脱毒种薯的推广,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保护高山生态,更能让偏远山区农户增产增收——这正是“山海经”理念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5
黄振芳林场 · 37年种出一片海
97岁的黄振芳老人用一辈子造林,是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接见并在去年给予回信的优秀造林人。
走过林场,亲身感受到“山光、水浊、田瘦”的荒坡最终变成“山绿、水清、民富”的生态家园。 队员们才明白“原来‘滴水穿石’,就是把一生献给一座山。”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什么时候山上绿了,闽东就富裕了。”队员们在林场之途中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非空话,而是靠执着坚守与科学规划实现的转化之路。
6
潭头镇李园 · 枝头的甜蜜烦恼
踏入潭头镇千亩李园,沉甸甸的芙蓉李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李子的清香。
走进镇办加工厂,实践队聚焦产业链延伸——如何让芙蓉李“离开枝头仍是宝”,破解“酸涩”密码。
于是对于产品营销,队员们集思广益:
o 文创赋能包装:设计“闽东李香”国风礼盒,结合福安畲族纹样讲好文化故事;
o 云端溯源系统:为精品李果赋二维码,扫码可见种植生态、农残报告与果农笑脸。
一颗李子竟能衍变出十几种产品!大学生带来了“点李成金”的魔法!
李子红了,日子甜了~
7
棠溪村 · 未来的味道
与坦洋村一溪之隔的棠溪村,一座全不锈钢茶厂正轰鸣作响。
在这里,机械臂正分拣茶叶,屏幕跳动着温度密码。棠溪茶厂诠释了一种数字浪潮中的“钢铁味蕾” ,折射出闽东茶业的破茧之路。
队员们不禁感慨“科技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让山货飞出深山的翅膀!”
从浪尖渔排到千米茶山,实践队一行7人的夏天因“山海经”而滚烫!
宁德山河之旅,像一盒充满惊喜的胶片—— 有渔排上飞溅的咸涩浪花,有茶山里蒸腾的草木清香,有老党员掌心粗糙的树茧,还有果林中的香甜气息。
今天,集美大学“山海寻经”实践队的行囊塞满了泥土味的记忆,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发酵······
关于这次下乡,听听队员们怎么说
参与集美大学“食代宁聚力——山海循迹振兴路”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实践中,我们循着总书记足迹,在宁德周宁、福安等地调研大黄鱼产业、林场生态、马铃薯种业等,将食品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知识与乡村发展需求结合,如探讨鱼副产物高值化利用、设计马铃薯轮作模式,真切感受到“产学研用”协同的力量。这次实践如桥梁,让我们把课堂知识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未来定当继续以青春之力书写更多山海故事。
—— 生工2413 蔡滢颍
触摸造林人掌心的厚茧,我们读懂了"滴水穿石"的坚守。作为食品学子,当扎进实验室锤炼本领,挺进产业一线破解难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传承"四下基层"理论,让专业智慧在乡村振兴中生根开花——把论文写在渔排车间、茶山果林,以科技星火造福于民。
—— 食工2411 滕玉萌
虽未参与线下实践,但每日的推文制作让我从实践中收获颇丰。在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我见识到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结合的重要性;在马铃薯基地,懂得科技兴农的意义。黄振芳老人一家的造林传奇,让我理解“滴水穿石”精神……实践让我明白,要以专业破解产业难题,把论文写在山海间,用青春为乡村振兴赋能。
—— 生工2413 陶佳琦
结语
山海答卷,青春赋新。当动车驶离宁德时,晚霞把茶山染成金红色。
“这几天,我们把‘山海经’读成了青春的诗。”
而诗的第一行,始于那片蔚蓝的海; 最后一行,写在更辽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