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子赛道"生产示范基地,学生分组参与南瓜苗栽种,参照作物分子育种中心的技术标准控制播种深度;农技员结合抗倒伏基因研究成果,讲解中农自育良种的田间表现。这片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种业振兴的科研密码。
在葡萄全产业链创新示范园,同学们深入了解从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链条。全产业链的创新实践,让同学们看到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
走进精准渔业与循环农业基地,数字化养殖系统与鱼菜共生模式令人耳目一新。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数据,智能投喂系统精准匹配鱼类生长需求;循环水养殖尾水经植物净化后重新利用,构建起"鱼肥水-菜净水-水循环"的生态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传统农业与渔业的界限,更让同学们深刻理解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路径,激发我们用专业知识探索绿色农业未来的热情。
稼穑楼非遗课堂上,壮锦编织的经纬结构被学生拆解为"食品三维结构模型",烧箔画的金属加工工艺启发了"新型食品包装材料"创意。当非遗传承人展示融合玉米纹样的现代壮锦时,同学们正在备忘录中勾勒"农产品文创开发"的思维导图——传统工艺与现代农业科研项目的碰撞,催生跨学科创新火花。
在学习之余,同学们也充分利用闲暇时光,前往勤体馆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羽毛球场地中,白色羽球在空中来回穿梭,同学们尽情挥洒汗水;篮球场上,运动鞋在地面上的摩擦声与同学们的和彩声交织;台球区域内,大家围聚切磋,专注于每一杆的精准发力。运动不仅缓解了学习与实践的疲惫,更增进了同学间的情谊,展现出青春洋溢的蓬勃活力。
同学们围成一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重要回信精神。信中提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嘱托让大家倍感振奋。当了解到涿州教学实验场的同学们如何将农业科研扎根田间,大家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实验室数据与乡土经验的碰撞,让“科技小院”的朴素理念逐渐清晰:创新未必需要高精尖的仪器,而是用跨学科的视角,在田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劳动周特别开设耕读理论课,陈一飞教授带来《无人机的狂飙时代》,从科幻照进现实,讲述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监测等场景应用,让同学们看见科技赋能农业的无限可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数育学院(劳动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党印副教授带来的《劳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实现梦想》课程,剖析劳动价值与成长关联,引导同学们以劳动筑梦。课堂上,同学们或专注记录无人机农业应用参数,或思索劳动实践对专业发展的意义,在理论滋养中,深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认知。参观牧草研发基地,2000余份种质资源保存故事,更让“草业——畜牧业——食品业”生态链条具象化,知农爱农情怀愈发浓厚。
在劳动周结班仪式的舞台上,各学院以歌声传递收获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许。食品学院的同学们以一首精彩绝伦的《奔梦》惊艳全场,清澈而充满力量的嗓音,唱出了新时代青年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表达了他们投身农业科研的坚定信念。表演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随后,全体同学齐声朗诵《少年中国说》,铿锵有力的声音响彻礼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激昂文字,不仅展现了同学们的青春朝气,更将“强农兴农”的使命融入血脉,让现场所有人感受到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此次劳动周,食品科学与涿州教学实验场的20余个驻场项目深度联动。当同学们带着土壤样本与科研数据离开时,那些在田间读懂的农学密码,终将在未来的食品研发中生长为保障“舌尖安全”的坚实力量,以劳动践行知农爱农使命,奔赴强农兴农新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