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虽地域狭小,却囊括“山水林田湖草沙”完整生态景观单元,是开展西部生态学综合实习的理想之地。本次实习足迹遍布宁夏地质博物馆、土壤标本馆、罗山自然保护区、石炭井矿区生态修复现场、白芨滩生态监测站、黄河湿地生态站、宝湖公园湿地、稻渔空间等多元生态系统代表性场景。学子们在实践中解码生态奥秘,锤炼专业技能,深化生态文明理念认知。
地质土壤:追溯生态本根
实习首站,学生们先后走进宁夏地质博物馆和宁夏土壤标本馆,开启了追溯地球生态演化与成土发育之旅。馆内陈列的数十亿年地层岩石、古生物化石及各类标本模型,宛如一部部厚重的地球历史书。在带队教师的详细讲解下,学生们深刻理解了地质构造与土壤形成对生态系统的基础性作用,为后续实习筑牢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罗山森林:解锁群落结构与功能
在农牧交错带“绿色明珠”——罗山自然保护区,学子们分组实践森林生态调查核心技能。通过布设10×10米大样方及嵌套的多个2×2米小样方,细致清点乔木种类、测量胸径树高,辨识记录灌木草本(如狼毒花、黄芪)种类与覆盖度。导师结合现场数据,剖析物种共生与生态位分化机制,阐释罗山在防风固沙、庇护生物多样性中的关键屏障作用。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每一株草木都是重要的“碳汇”贡献者和“生态卫士”。
石炭井矿区:见证生态修复之力
石炭井矿区从 “生态疮疤”到 “绿色新生” 的转变,为学生们提供了生态修复的鲜活教材。面对覆土复绿、土壤改良后的矿区和重现生机的土地,带队教师详细讲解了物理、生物等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师生共同探讨了矿区修复对重建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重大意义,深刻体悟到生态修复 “化腐朽为神奇” 的强大力量。
白芨滩守望:破译乔灌草沙密码
在广袤苍茫的白芨滩,学子们直面荒漠的坚韧与脆弱。这里沙地、草地、灌丛、森林并存直观演绎着生态演进序列?。他们不仅?研习?前沿防沙治沙技术,?采集辨识?顽强生长的荒漠植物,?探究?碳通量观测系统的科学机理,更在固定沙丘上,?挥锹掘开大地剖面?。教师现场示范“分层取土”,解读土层结构与根系密码。环刀精准量取容重,分层采集的土样,每一份都是?破译荒漠发育密码、探寻修复潜力?的关键密钥。
智慧湿地:科技赋能守护
在银川市湿地监测站,师生们借助高清红外摄像头与智能识别算法构成的鸟类监测系统,清晰观测候鸟夜间栖息迁徙及不同水鸟的觅食休憩行为。同时,深入了解了气象、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协同运作,如何实时反馈关键环境数据,为湿地科学保护提供精准支撑。此行极大激发了学子们运用科技守护生态的热情与责任感。
稻鱼空间:谱写生态农业华章
在宁夏平原的稻渔空间,“鱼米之乡”奏响生态和谐乐章。学子们深入调研稻渔共生、稻鸭共作等生态种养模式。通过观察空间布局、了解“一水两用、一田多收”运作机制,分析其对土壤肥力提升、病虫害防控及养分能量循环的积极作用,深刻体会到科学规划的农田生态系统能完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宁苗链接:理念照进现实
宁苗生态研究院,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文化展厅内,?触摸?生态文明理念如何融入规划设计的脉搏;技术讲解中,?明晰?一草一木在绿化治沙中的精准应用。步入智能育苗温室,先进的环控设备与抗逆植物培育技术(如耐盐碱筛选、生物抗性提升)让人直观感受到科技对生态培育的支撑。技术人员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栽培要点,以及它们在城市绿化、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将?生态修复的前沿科技转化为可视可感的生动实践?。
初心如磐:课程思政如影相随
这是一次纵贯“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深度生态研学。师生们在地质深处寻根溯源,在森林荒漠湿地间析理求真,在矿区疮疤上见证重生韧性,在农田企业里触摸科技脉搏。实习全程浸润着深刻的课程思政内涵。 ?“治沙英雄”王有德同志“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铮铮誓言,及其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毛乌素、变沙海为绿洲、探索沙产业的壮举,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学子的心灵,铸就了矢志生态的信仰之基。? 这场生动的“行走课堂”,让书本知识跃然眼前、焕发生机,更让学子们铭刻生态保护修复的时代重任。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崭新起点?,?深扎专业之根,勇担青春之责?,?以所学守护绿水青山?,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澎湃的生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