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武汉市洪山区大华社区,为青少年开展了一场以“发酵食品的奥秘”为主题的科普课程,此次课程通过趣味讲解、互动实验等环节,让孩子们化身“舌尖上的魔法师”,在探索中揭开发酵食品的科学面纱。
“小朋友们爱喝酸奶吗?知道牛奶如何变成酸甜浓稠的酸奶吗?”课程伊始,王安然以孩子们熟悉的酸奶为切入点,引发热烈互动。她通过生动比喻,将复杂的发酵过程转化为“魔法故事”,牛奶变身酸奶的关键,在于乳酸菌的“神奇工作”。针对面包蓬松的秘密,王安然解释道:“酵母就像面团里的‘小工程师’,它们分解糖分释放二氧化碳,让面团‘鼓起肚子’,再经低温发酵与高温烘焙,最终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这正是发酵的魅力所在。”从乳制品到面制品,从美味零食到传统发酵食品,通过生活化案例搭建起科学与日常的桥梁,让孩子们直观理解“微生物发酵”这一核心原理,认识到发酵不仅能赋予食物独特风味,更能提升其营养价值与安全性。
为让孩子们掌握发酵食品的安全鉴别方法,课程设置了“安全大检测”互动环节。现场摆放正常与变质酸奶样本,引导孩子们通过“看、闻、测”三步法学习鉴别:观察稠度与流动性差异,感知发酵程度变化;嗅闻气味特征,区分正常发酵香气与腐败异味;使用PH试纸检测酸度,从科学角度理解变质原因。最令人期待的“发酵呼吸”实验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王安然与团队成员协作,用空塑料瓶、温水、白砂糖、酵母粉和气球搭建简易装置,直观展现了微生物“呼吸”的过程。“原来面包里的气孔是这样来的!”孩子们的惊叹声中,藏着对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
为检验学习成果,课程设置“食品安全闯关赛”。在“储存大作战”环节,针对“开封泡菜放厨房储物架”“酱油瓶长期放灶台边”等生活场景,孩子们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谣言粉碎机”环节澄清了“发酵食品不健康”“含添加剂就是有害”等误区,让孩子们明白,优质发酵食品富含益生菌,合规添加剂能保障食品安全与风味。 最后的“微生物连线”游戏中,孩子们准确将陈醋与醋酸菌、酸奶与乳酸菌、面包与酵母菌对应起来,展现出对发酵原理的扎实掌握。“通过闯关,我知道了该怎么选、怎么存发酵食品,以后能当家里的‘食品安全小卫士了’!”一位参与课程的小朋友兴奋地说。
自2017年“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项目倡议发起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已持续八年组织青年学子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他们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用青春智慧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此次课程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华中农大学子践行“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的生动实践。未来,“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将持续发挥专业优势,让科学知识走进更多家庭,为建设健康中国注入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