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食源性疾病,餐桌上的“隐形威胁”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此次课程由讲师孙雅诗提出的问题展开。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回答,她解释道,食源性疾病通俗而言,就是因摄入被污染的食物而引发的疾病,其背后隐藏着多种“致病元凶”。她重点介绍了三类食品主要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这些致病菌虽肉眼不可见,却会通过受污染的食物侵入人体,引发很多严重的健康危机,所谓“病从口入”便是这样。
厨房四大“防御盾牌”,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为了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食源性病菌危害,预防食源性疾病,孙雅诗将厨房安全知识总结为四大核心原则,喻为守护健康的“防御盾牌”。
1、第一盾“干净”——切断污染源头
正确洗手能降低50%的腹泻风险。通过视频演示,孙雅诗向孩子们强调了保持手部干净的重要性,并详细讲解了“七步洗手法”:“内、外、夹、弓、大、立、腕”。除了手部清洁,厨房表面消毒同样重要。比如,砧板需生熟分开使用,抹布应晾晒于阳光下杀菌等等。
2、第二盾“煮熟”——消灭潜藏病菌
食物是否煮熟,温度是硬指标。4℃至60℃是细菌快速繁殖的“危险区间”,食物在此温度下存放不宜超过2小时。另外,孙雅诗特别提醒,生熟交叉污染是家庭食品安全的“重灾区”,需要格外注意。
3、第三盾“温度”——科学储存保新鲜
冰箱不是“保险箱”,温度控制是关键。冷藏温度需控制在4℃以下,冷冻温度需在-18℃以下。同时,她提醒避免反复加热食物及室温解冻,以防细菌滋生。
4、第四盾“新鲜”——练就食材“火眼金睛”
辨别食材新鲜度,是从源头把控安全的关键。孙雅诗详细讲解了各类常见食材的新鲜标准:新鲜果实颜色正常、气味香甜、表皮光滑、软硬适中;新鲜鸡蛋蛋壳粗糙无裂痕,摇晃无响声,蛋黄饱满,蛋白浓稠;新鲜牛奶、酸奶包装无胀气,液体均匀无分层,气味清香;新鲜猪肉呈淡红色且有光泽,按压后能快速回弹,有轻微腥味无异味。
互动实践,让知识“活”起来
本次课程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孩子们就“剩菜可以在冰箱保存几天”“水果表皮有斑点还能吃吗”等日常困惑提问,孙雅诗也逐一耐心地解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结合,加深大家的理解与记忆。
此次科普活动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为辐射逻辑,将学术话语体系转译为社区话语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未来,“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将持续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让食品安全知识走进更多家庭,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华农智慧”与“青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