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聚焦产业发展 探索增收路径//
“除了通过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村里的贫困户还能享受新农合补贴、危房改造等政策保障。”刘惠贞书记向实践团队详细介绍了忠陈村的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情况。她强调,村内的麻油坊等特色产业始终坚持 “质量优先” 的发展策略,在原料筛选、生产工艺等环节严格把控,以品质筑牢市场根基。对于产业规模扩张的规划,刘书记展现出务实的发展思路,“不能盲目求大,要根据市场反馈稳步推进。”目前,村办产业已有效吸纳多名贫困户就业,叠加政策兜底保障,形成了“产业增收+政策托底”的双重保障体系。谈及未来,她目光坚定:“我们会持续谋划,推动麻油坊等特色产业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稳步扩大规模,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
PART 02
//深化教育帮扶 建立长效机制//
在实践团队参与的村委暑期培训班支教过程期间,刘惠贞书记介绍了这一公益项目运作情况。该培训班自2022年启动以来,始终以 “减轻家庭教育负担、培养学生感恩意识”为目标,其运营资金来源于村产业收益与镇政府专项补贴,形成了“产业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四年前在区人大会议了解到‘三下乡’活动后,我们就主动对接高校资源,希望为村里的孩子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作为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全国人大代表,刘惠贞对校地教育合作提出了长远构想。她建议高校帮扶可建立长期结对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科普类、技能类内容,并适当延长单次实践周期,以提升教育帮扶的延续性。而当前培训班为一个月的周期设计,正是充分考虑了与学校假期衔接及教学计划的完整性。
PART 03
//实践成果丰硕 共绘振兴蓝图//
实践总结会上,一场充满温情的成果展示让人动容。培训班的孩子们用稚嫩又真挚的声音朗读着写给实践队员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大学生老师的喜爱与不舍。“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学员张紫萱在信中写下的这句话,道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
实践团队则向村委会提交了两份“沉甸甸”的成果:一份涵盖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优化、品牌建设路径等内容的调研报告;另一份针对暑期培训班的课程优化方案,从教学内容、互动形式等方面提出改进思路。
“高校团队带来的新知识、新视角,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刘惠贞书记对实践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校地合作,更以实际行动为忠陈村的产业升级与教育发展开辟了新思路,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