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去哪里了吗?”在科普现场,博士团讲师杨静影抛出这个充满趣味的问题,台下的小朋友们立刻兴奋地举起了小手,争相抢答。“我知道,会到肚子里!”“还会到肠子里!”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面对小朋友们的好奇心,杨静影拿出人体消化系统的立体模型,引导大家一步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道:食物从口腔开始进行咀嚼和初步分解,接着通过食道运送到胃中进行进一步消化,随后,食物被送入小肠,在那里,营养物质被有效地吸收进身体,最后残渣进入大肠,由其吸收多余水分,完成整个“消化旅程”。
为了帮助小朋友们更直观地理解,杨静影还展示了消化系统的“路线图”,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路线”。小朋友们听得津津有味,还纷纷模仿起食物的这段“旅程”,并表示自己轻松记住了消化器官的名称和顺序。
“口腔里藏着哪些帮助消化的小帮手呢?”随着博士团讲师柳秋艳的提问,小朋友们的目光聚焦到了大屏幕上的口腔结构图。柳秋艳告诉大家,口腔里有牙齿、舌头和唾液这三个重要的“小伙伴”,它们分工合作,能让食物发生奇妙的变化。在“牙齿家族”环节还展示了不同类型牙齿的模型。柳秋艳介绍了牙齿的不同类型和功能,并邀请孩子们张开嘴巴,对着小镜子观察自己的牙齿,分辨门齿、犬齿和臼齿。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看馒头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柳秋艳和小朋友们一起将馒头咀嚼不同次数,随后用碘液进行滴定。“大家看,没咀嚼的馒头滴上碘酒后变成了很深的蓝色,咀嚼20次的馒头滴上碘酒后蓝色很浅。”杨静影指着小朋友们的实验成果解释道,“这说明随着咀嚼次数的增加,馒头里的淀粉被唾液消化得越来越多了。”这一实验直观地为小朋友们展示了馒头在口腔里的状态变化。“以后吃饭一定要慢慢咀嚼,让食物在嘴里充分变化。”一个小朋友若有所思地说。
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科普课堂上,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互动游戏,晦涩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小朋友们在亲身体验中,直观认识了消化器官的功能,深刻理解了口腔在食物消化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科学不再遥不可及、枯燥乏味。此次活动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益实践。依托专业的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将科普课堂搬进社区,不仅有效提升了小朋友们的健康意识,也进一步推动了健康知识的传播普及,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