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博士团讲师周鸿宇巧妙地将平衡膳食宝塔喻为“金光闪闪的五层能量塔”,用童趣化的讲解让专业膳食知识变得生动易懂。周鸿宇形象解读:最底层的主食如同“能量发动机”,米饭、燕麦等粮食能为身体提供满满活力,其中糙米、玉米等全谷物更像披了“膳食纤维铠甲”,营养尤为丰富;往上一层的蔬菜水果是“健康保护盾”,菠菜、蓝莓等彩色食材能为身体补充多种维生素;鱼、蛋、虾如同“身体建筑师”,助力身体生长结实,牛奶则是“骨骼守护者”,为骨骼“补钙”强基;而位于最顶端的油、盐、糖则被比作“警戒区”,需严格控制摄入量——比如盐每天的食用量仅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的容量。
这种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寻宝故事”的讲解方式,让孩子们快速理解并记住了“多吃主食、蔬果、蛋奶,少吃油盐糖”的核心饮食理念,为培养健康饮食习惯打下基础。
在健康食谱实践环节,周鸿宇为孩子们分享了一套通俗易懂的餐盘搭配公式:“一拳头主食、两拳头蔬菜、一巴掌蛋白”。相较于专业的营养数据,这种直观的建议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帮助孩子们快速掌握膳食搭配的核心要点。
互动鉴别环节中,周鸿宇随机出示多组食谱,让孩子们判断其健康程度并动手设计个人健康食谱,现场举手抢答踊跃。周鸿宇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健康理念:当好家庭“营养监督员”,提醒家长采购全谷物食材;化身厨房小帮手,学习凉拌、清蒸等健康烹饪方式;用新鲜水果、原味酸奶替代高糖零食,让健康饮食融入日常。
课堂尾声,博士团取出备好的食材与工具,现场演示寿司制作过程并邀请孩子们共同参与食材预处理、寿司卷边、切片的全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有动手体验的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制作食物的乐趣。博士团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让孩子们理解均衡饮食并不是刻意坚持的负担,而是能带来“精力充沛、体质强健”的日常选择,从而主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本次科普课堂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博士团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将晦涩的营养科学知识转化为“能量塔”“健康保护盾”等具象化表达,不仅让孩子们轻松掌握了平衡膳食、辨别健康食品的实用知识,更在互动实践中逐渐理解“健康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可践行的日常选择”,进而成长为守护自身健康的“小卫士”。博士团成员表示,这场科普活动的价值不止于知识传递:对儿童而言,早期建立的健康饮食观念将深刻影响其终身生活习惯,为预防肥胖、蛀牙等饮食相关疾病筑牢防线;对家庭而言,孩子们带回的“营养监督”意识,能带动全家形成健康饮食氛围,推动膳食结构优化;对社会而言,高校发挥专业优势下沉科普资源,为破解儿童营养教育“专业化与通俗化衔接难”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儿童健康促进体系注入了高校力量,助力提升全民饮食素养的根基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