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什么街头小吃呀?” 宣讲刚开场,成员欧阳泽乐抛出亲切提问,瞬间激活了课堂氛围。“烤面筋哟!”“淀粉肠!”“臭豆腐呢!”“还有糖葫芦!”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整个教室瞬间被孩子气的雀跃与活力填满。
听完小朋友们的热烈分享,欧阳泽乐顺势引领大家走进街头小吃的知识天地。他从小朋友们高频提及的淀粉肠、烤面筋等特色小吃切入,用童趣盎然的语言搭配生活化案例,娓娓开启这场趣味科普之旅。“大家知道香喷喷的淀粉肠主要由什么做成吗?”“那Q弹有嚼劲的烤面筋,它的‘真身’又是什么呢?”欧阳泽乐边说边举起食材示意图,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小朋友们阵阵好奇。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他不仅巧妙满足了小朋友们的探究欲,更深入浅出地拆解了这些常见街头小吃的食材来源与制作流程——从淀粉肠的原料配比到烤面筋的面团发酵,一步步揭开日常美味的神秘面纱。生动的讲解让小朋友们直观感受到手中美食从原料到成品的奇妙蜕变,为后续深入理解食品安全知识筑牢了鲜活有趣的认知基础。
宣讲进入核心环节时,欧阳泽乐以“看得见的风险与看不见的危害”为切入点,通过具象化案例解析,层层揭开街头小吃背后的安全陷阱。现场播放的两段纪实视频瞬间成为最具冲击力的教具:镜头直击无证摊贩操作现场——露天堆放的食材爬满苍蝇,发黑的底油在锅中反复翻滚,未密封的调味料暴露在粉尘里。这些日常或擦肩而过的场景经特写镜头放大,引得小朋友们连连惊呼。“这些画面并非个例,而是街头小吃常见风险的缩影。”欧阳泽乐指着视频中变质的肉类食材解释道。他告诉小朋友们,街头流动摊贩大多缺乏规范的食材储存条件,高温天气下,富含蛋白质的肉类、海鲜极易滋生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而这些肉眼难辨的微生物污染,正是引发呕吐、腹泻等食源性疾病的“隐形杀手”。谈及反复使用的煎炸油,他进一步说明:“油脂反复高温加热会产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对肝脏、神经系统的损害具有累积性。”为让抽象的“风险”变得具体可感,欧阳泽乐抛出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食品中毒吗?”小朋友们的回答虽天真却切中要害——“会拉肚子”“严重了要去医院”。顺着这个话题,他继续说道:“没错,拉肚子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但有些隐患其实更隐蔽。”
这场风险剖析并未止步于“吓唬小朋友”的表层,而是通过“现象溯源—原理解析—后果预警”的逻辑链条,引导小朋友们理解:那些看似诱人的街头小吃,可能暗藏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从储存运输到摆摊售卖的全链条风险。当视频中出现“三无包装”零食的生产黑作坊画面时,小朋友们纷纷捂着小嘴直呼“太可怕了!”“好恶心啊!”
“识别风险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对这些缺乏安全保障的食物勇敢说‘不’。”欧阳泽乐的话语刚落,不少小朋友立刻高高举起小手,用清脆的童声回应“我知道了!”“我再也不吃这个了!”还有的小朋友相互对视着用力点头,眼神里满是对不安全食物的排斥。
从微生物污染到化学性危害,从操作不规范到包装不合格的全维度解析,宣讲不仅用专业视角拆解了街头小吃的多重隐患,更在直观感受与理性认知的双重作用下,让小朋友们逐步构建起对“安全”与“风险”的判断框架——这道由认知筑起的无形防线,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守护他们的舌尖安全。
“如何选择健康的小吃呢?”随着这一问题抛出,欧阳泽乐随即通过知识竞答检验小朋友们的学习成果,而有奖互动环节则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地化身“食品安全小侦探”,在实践中摸索选择健康小吃的诀窍——结合贴近生活的场景案例,大家逐一观察食品摊位的卫生环境、制作流程的规范程度及食材新鲜度:有的指着示意图里“戴口罩、戴手套”的摊主说“这个摊位更干净”,有的凑近“食材样品”辨别新鲜度,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慢慢掌握了挑选健康小吃的实用技巧。
活动最后,欧阳泽乐提炼出健康小吃的选择准则:优先选择新鲜现制的食材,主动规避高油高糖高盐的重口味小吃,细心关注摊位的卫生条件。同时特别鼓励小朋友们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家庭分享,争当向家人科普食品安全的“小老师”,让科普知识真正融入日常饮食生活。
整场活动以寓教于乐的互动形式,让小朋友们在欢声笑语中不仅学会了辨别健康小吃的实用技能,更将食品安全意识悄悄植入心间,为守护自身健康筑牢了第一道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