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生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习平台

华中农业大学:五谷杂粮大发现:一场融合知识与趣味的食育课

   日期:2025-08-20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    浏览:88    
核心提示:为传播食品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饮食观念,7月25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中铁科工江夏基地爱心托管班
   为传播食品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饮食观念,7月25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中铁科工江夏基地爱心托管班,为44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五谷杂粮大发现”的食育课堂,活动通过观察、影像、创作、实践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带领孩子们探寻五谷杂粮的奥秘,深入了解其来源、营养价值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在互动体验中收获关于食物的科学认知。
  初识杂粮:在观察中触摸自然的馈赠。“这是我早餐吃的燕麦吗?”“红豆圆圆的,和我奶奶煮的红豆粥里的一样!”孩子们的讨论声中,藏着对日常食物的重新认知。当被问及“这些小颗粒从哪里来”时,他们从最初的茫然,到在引导下联想到田野、土地,逐渐明白眼前这些熟悉的食材,实则是大自然与农耕劳动的结晶。通过触摸与观察,孩子们不仅记住了杂粮的外形特征,初步理解了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与身体健康的关联,懂得了“清洗杂粮是为了赶走小虫子和沙土”的卫生意义,更进一步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溯源之旅:在影像中读懂粮食的旅程。“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视频展示环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食物来源的窗户。当屏幕上出现水田中沉甸甸的稻穗、旱地里随风起伏的小麦、豆荚破裂后滚落的红豆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惊奇的光芒。“原来大米是从稻子壳里出来的!”“小麦要经过好多步骤才能变成面粉!”这些脱口而出的感叹,正是认知深化的体现。让孩子们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思考。他们在回忆“稻子变大米”的去壳过程中,理解了加工环节对食物安全性的重要性。此刻,粮食不再是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一段包含种植、收割、加工的漫长旅程,孩子们在心中默默记下: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汗水,值得珍惜。
  创意创作:在艺术中发现杂粮的多元价值。“杂粮艺术大师”这一互动,让孩子们在创作中解锁了杂粮的新身份。当小米被用来勾勒太阳的光晕,红豆化作画中果实的嫣红,燕麦摇身一变成为树干的纹理时,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这些能吃的粮食,还能成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创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与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着营养知识。“我用了红豆,老师说红豆能补铁!”“我选了燕麦,它可以帮我们消化!”他们一边粘贴,一边分享着刚学到的知识,将“不同杂粮有不同营养”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记忆。活动结束后,看着自己用杂粮完成的画作,孩子们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成就感,更有对这些“小颗粒”的全新尊重——它们既能滋养身体,也能装点生活。
  本次“五谷杂粮大发现”食育课堂,让孩子们在观察、思考、创作、实践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食物的来源、营养的价值、安全的准则。他们学到的不仅是关于杂粮的常识,更是对食物的敬畏、对健康的重视、对生活的热爱。未来,“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团队将继续聚焦日常食材的健康密码,开发更多贴近生活的科普内容,打造沉浸式、互动化的知识传播平台,让饮食营养科学走进千家万户,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专业力量。
底图
 

观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请留步~

食品学生汇“助力食品专业人才成长!”为服务宗旨,学生活动板块汇集了各个学校食品学子活动,快来找找你的学校吧!

如果你想了解和提供更多有关内容的话,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关注和联系我们哦~


  • 食品学生汇公众号

  • 食品小V

  • 食品小白
标签: 学生活动
 
更多>同类活动报道

推荐图文
推荐活动报道
点击排行
鲁ICP备14027462号-1 (c)2008-2022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