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食物里的健康密码。每一节课都是一次“食物真相”的揭秘——博士团成员用小朋友们能听懂的语言,拆解藏在食物里的“健康密码”。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爱心托管班,成员杨静影拿起膨化食品袋与新鲜蔬菜对比:“薯片袋上的添加剂像‘隐形负担’,而青菜的‘配料表’只有阳光和水。”她还细致讲解“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的识别方法,教小朋友们学会避开健康陷阱。
三潭社区的“果蔬王国”课堂上,西兰花被比作“超级英雄”:“它含有的钙像小铠甲守护骨骼,铁如同运氧‘小火车’,维生素C则是抗病‘盾牌’。”博士团成员柳秋艳还借助“彩虹饮食法”讲解蔬果营养:“红色番茄能补充维生素A,紫色甘蓝含有抗氧化物质,每天吃够五种颜色,身体就像穿上了‘防护衣’。”
沙羡社区的“膳食平衡课”上,迷你“膳食算盘”成了抢手教具。“橘色算珠代表谷薯类,每天要吃5-6份,就像给身体加足‘燃料’;绿色算珠是蔬菜,4-5份才能装满‘维生素仓库’。”杨静影拨动算珠的动作,让“食物多样化”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新北路社区的“消化科学课”上,消化系统模型揭开了食物的“旅行秘密”:“口腔是‘切碎车间’,胃是‘搅拌工厂’,小肠是‘营养加油站’,每个器官都发挥着大作用。”
收官课上,鸡蛋化身“营养明星”。“蛋黄里的卵磷脂能让大脑变聪明,蛋白质像小砖块助力我们长肌肉。”杨静影的讲解,让小朋友们重新认识了这一日常食物的营养价值。
在游戏与实验中触摸科学。博士团深知,对小朋友而言,“动手做”远比“坐着听”更有效。一系列互动设计让科学知识变得可触摸、可参与。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课堂上,小朋友们跟着博士团成员用泡沫洗手液模拟“七步洗手法”,小手搓出泡泡的瞬间,卫生习惯也在悄然养成。沙羡社区的“食物分类小侦探”游戏中,小朋友们从“魔法盒”里抽出食材卡片,争相把米饭、黄瓜、鱼肉贴到对应类别区。7岁的乐乐举着鸡蛋卡片追问的模样,成了课堂上最生动的注脚。
三潭社区的“维生素B2荧光实验”堪称最惊艳的环节:黑暗中,溶解了维生素B2的水溶液被手电筒照出黄绿色星光,小朋友们惊呼着伸手去抓“星星”。“这些‘星星’藏在牛奶和鸡蛋里,能帮我们把食物转化成跑跳的力气!”杨静影的解释,让抽象的营养素有了具体模样。
新北路社区的“馒头变形记”实验中,小朋友们亲身体验到咀嚼的魔力:没经过咀嚼的馒头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咀嚼20次的则成了浅蓝色。“这是唾液里的‘魔术师’在消化淀粉哦!”成员柳秋艳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便立刻放慢了咀嚼速度。而收官课的“鸡蛋绘画”环节,小朋友们在蛋壳上画下“笑脸蛋”“彩虹蛋”,边画边念着“每天一个蛋,强壮小身体”,让营养知识与艺术创意碰撞出奇妙火花。
在童心种下健康的萌芽。这场夏日科普之旅,留下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融入日常的健康习惯。活动中,小朋友们悄然发生着变化:7岁的萌萌主动拒绝了膨化食品,理由是“添加剂太多”;6岁的朵朵在餐桌前提醒家人“多吃绿色蔬菜”;8岁的小宇用彩笔给家人绘制“营养餐盘”,还特意标注“1/3米饭、1/3青菜”。正如三潭社区托管班陆老师所言:“小朋友们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还成了家里的‘健康监督员’,这样的影响远比课堂本身更深远。”
对博士团而言,这是一次“专业落地”的实践。将实验室里的知识转化为小朋友们能懂的话语,把学术论文里的结论变成可操作的游戏,这既是对博士团专业能力的考验,更是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体现。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科普知识从课堂辐射到家庭,从社区延伸至社会,推动健康理念从“知道”转变为“做到”,助力营造关注食品安全、崇尚营养健康、追求品质生活的良好氛围,为小朋友们的成长之路添上最珍贵的“健康底色”,也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落地提供了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