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狗屎糖
|老手艺里的新滋味
“遗脉香传”团队走进雅安市雨城区的金岚岚糕点铺,探访被列入区级非遗名录的狗屎糖制作技艺。推开古朴的店门,传承人李岚正站在数控机器旁忙碌,金属转盘上,琥珀色的糖浆均匀包裹着黄豆粉原料,空气中弥漫着甜香与幸福感。
李岚向团队成员讲述了狗屎糖的百年往事:清末民初的茶马古道上,往来商贾为马帮准备了这种便携耐存的甜食,因外形朴实得“像乡野狗粪”而得名。抗战时期,这颗看似不起眼的“土糖”裹着油纸成为军粮,慰藉了无数游子的乡愁。2017年,其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非遗名录,完成了从街头小吃到地域文化符号的蜕变。在生产车间,李岚展示了“机器+匠心”的融合工艺:现代化设备将控温精度锁定在0.5℃,确保糖浆质地稳定,但包糖衣时的手势节奏、厚度把控仍需人工完成。“得像抚琴般保持韵律感,差一点口感就不对了。”李岚说道。
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李岚多年来持续创新。她研发出黑芝麻、牛奶花生等新口味,设计出融合节庆元素的礼盒装与体现地方特色的编织袋,这些创新举措使产品市场覆盖率提升30%,年轻消费者占比也显著增加。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不仅用镜头记录下从原料处理到成品包装的全过程,拍摄了包含技艺讲解、传承故事的宣传影片,同时也结合专业知识设计了四组销售方案,为狗屎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切实路径。
2
硗碛藏式火锅
|铜锅里的民族记忆
在宝兴县,另一支实践团队走进嘉绒体验馆,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硗碛藏式火锅的传承密码。刚到体验馆门口,队员们就被热情的藏族姑娘用歌舞与哈达迎接,酥油茶的醇厚香气扑面而来,极具民族特色的饰品、器皿在灯光下诉说着嘉绒藏族的文化密码,为这场非遗探访铺垫了鲜活的文化底色。
在操作台前,传承人马师傅正有条不紊地准备火锅食材。“藏式火锅的魂在食材,更在规矩。”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先将腊肉、猪肉、香肠入锅蒸煮,至肌理如雪花岩层般分明后切片;再以干白菜、蕨菜打底,铺上雅安特有的熊猫笋,码好肉类后用卤水豆腐封顶,最后浇上秘制骨汤——这层层铺叠的工序暗藏寓意,四层代表四季发财,六层象征六六大顺,八层寓意五谷丰登。最具特色的是那口泛着温润光泽的铜锅,马师傅介绍:“前辈们试了无数器具,才发现铜锅导热均匀,熬出的汤最鲜,再配上中心烟囱里的炭火,哪怕在高原寒冬也能让火锅持续沸腾。”
据马师傅讲述,硗碛藏式火锅最初是富裕人家的“宴席专属”,半个多世纪来,它从特制陶锅发展为大铜锅,食材随季节丰富,但“层层铺叠、炭火慢煮”的核心技艺从未改变。2021年,其制作技艺被列入雅安市非遗名录。
实践团队全程记录制作细节,拍摄了专题影片,并为其设计了品牌logo——以铜锅轮廓为基础,融入雪山、哈达元素,既体现民族特色,又便于现代传播。
3
蒙顶黄芽
|千年贡茶的匠心坚守
将目光转向蒙顶山核心产区,第三支实践团队深入其中,探访被誉为“黄茶之冠”的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在云雾缭绕的茶园间,第四代传承人李师傅指着初展的芽头介绍:“蒙顶黄芽的讲究从采摘就开始,春分前后十天,只采圆肥单芽或一芽一叶,4-5万颗芽头才能制成一斤干茶,早一天太嫩,晚一天太老。”走进制茶工坊,团队成员见证了技艺的艰辛从鲜叶摊晾时每小时翻动一次,到杀青时120-150℃高温下的快速翻炒,再到核心的“三炒三闷”工序——每次炒制后用棉布包裹闷黄,温度、湿度全凭手感把控。李师傅展示着布满深痕的炒茶铁锅:“一锅鲜叶要翻炒上千次,一天站下来腿都肿了,这门手艺熬的是时间和体力。”72小时的制作周期里,每道工序都凝聚着匠心,最终成就了蒙顶黄芽“汤色黄亮透碧、滋味鲜醇回甘”的独特品质。作为轻发酵黄茶,其富含的消化酶具有养胃功效,茶多酚和氨基酸则带来杀菌消炎、抗氧化的健康价值。然而,传承困境日益凸显。李师傅坦言:“传统学艺至少要5年才能出师,现在年轻人耐不住这份寂寞,全区能完整掌握‘三炒三闷’的师傅只剩不到五人。” 团队拍摄影片记录制茶过程,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门手艺背后的千年文化根脉。
4
豌豆凉粉
|市井烟火中的传承
伴着密集的雨丝,第四支实践团队走进荥经县李凉粉小吃店,探寻这道市井美食中的非遗密码。这家荣获“荥经县十大小吃店”“民间好味道”等多项荣誉的小店,承载着数十年的家族传承。店长李师傅今年55岁,从爷爷辈接过手艺,用一口石磨、一把铜刀,将荥经高山耙豌豆变成了滑嫩爽口的凉粉。
“用原始的方法,做传统的味道”是李凉粉的坚守。从豌豆筛选、清洗、浸泡,到石磨磨制、铁锅熬煮,再到晾制成型,每一步都毫不含糊。“熬煮时火候要匀,晾制时温度要稳,必须每天做、反复练才能熟练。”
为适应现代口味,李师傅创新搭配红油、小米辣等调料,但始终坚持食材自己加工,保证新鲜可靠。伴随李师傅耐心的引领与讲解,团队参观传统工具,记录作坊细节,拍摄宣传影片,协助整理工艺规范,为技艺传承提供文字参考。
四川农业大学“遗脉相传”实践团队的调研,不仅深入挖掘了四种非遗美食的制作工艺、历史文化与传承现状,更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意识到,这些非遗美食不止是味觉的享受,它们是茶马古道的商贸记忆、嘉绒藏族的生活智慧、蒙顶山的千年茶史、荥经市井的烟火温情,是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非遗传承的意义,正在于让这些承载着历史智慧的老手艺活在当下,让文化根脉在代代相传中延续。当青年力量与匠人坚守相遇,非遗的未来必将更加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