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真的都有害吗?”“紫甘蓝汁为何能辨别溶液酸碱?”在讲座现场,中国海洋大学安然老师以“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知”为切入点,结合日常饮食实例,有力破解了“添加剂即有害”的认知误区。她通过解读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与安全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理性看待食品成分的意识。随后,安然老师现场演示“紫甘蓝变色实验”,并邀请40名学生分批上台实操。“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小小的紫甘蓝竟能当‘检测员’!”刚完成实验的学生王梓涵兴奋地与组员分享成果,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张喆老师则聚焦酸奶制作,从牛奶发酵的科学原理,到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酸奶保质期的影响因素,借助“动画演示+实物对比”的方式,将抽象知识生动具象化,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复杂概念。他强调,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这不仅是科学要求,更是食品行业从业者诚信经营、守护消费者健康的责任体现,在知识传递中向学生渗透了食品行业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准则。现场邀请20名学生分批上台实操“紫甘蓝变色实验”,在老师指导下操作实验,看到无色液体变色、产生气泡等神奇现象,脸上满是惊叹好奇,感受到科学魅力,纷纷发出赞叹。
同时开展的还有“小小食品魔法师”实践环节,学生们在勉行义工队成员的协助下亲手制作冰皮月饼。任子钰首先为同学们讲解中秋节日的起源、“祭月赏月”民俗以及月饼象征团圆的文化内涵,帮助大家深入理解传统美食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蕴。随后,义工队成员细致演示月饼制作的全流程:用提前准备的糯米粉、南瓜泥、紫薯泥等材料,老师们一边演示,一边向小朋友们讲解食材配比的小技巧,从饼皮揉制、馅料包裹,到模具压制,每个步骤都耐心指导、一一拆解。在义工、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小朋友们跃跃欲试地开始制作:有的小心翼翼地把面团揉成圆球,有的认真地用模具给月饼压上花纹,一个个模样精致,可爱玲珑的月饼在孩子们的小手下诞生了。
通过这种“科普+文化+实践”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中秋文化内涵,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未来,学会将继续围绕传统节日与传统饮食主题,开展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活动,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更多学习与实践的平台,让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