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90后大学生的眼中,东北农业大学从 事昆虫科学研究的王汉男有些“另类”:他谈起虫 子来滔滔不绝,为了观察昆虫孵卵可以在实验室 里“驻扎”七天七夜;别人的业余时间聚餐逛街看 电影,他的业余时间全都用来解剖跳虫。王汉男在 昆虫实验领域却小有名气:他发明了直径仅有1微 米真正意义上的跳虫解剖针,将最初A4纸厚度的 跳虫解剖针整整变细了 100倍;他还是第一个用 金属盐染色技术来制作跳虫标本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王汉男喜欢昆虫,源自他的童年经历。小时 候,他在香坊区公滨路附近的姥姥家生活,那是一 带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房,平房的周圓是一片荒园 子,正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汉男 的童年也是在“百草园”中度过的。
园子里阴暗潮湿的地方很多,各种各样的昆 虫让他眼花缭乱,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蜈蚣、停在 墙壁上令人厌恶的蚰蜒、每天争着打架和搬家 的蚂蚁、整晚叫个不停地蛐蛐、头大机敏的蜻 蜓、在酱缸周圓寻找食物却总空手而回的苍 蝇、色彩艳丽令人生畏的蜘蛛、五个毫米左右 的小蝼蛄、每天成双入对一碰就会臭气熏天 的马陆,和马陆一样会散发臭味的鋳,有着不 同斑点和靓丽颜色的瓢虫以及和它的长相差 了十万八千里的幼虫,每迈一步就能吓跑一 大片的蝗虫,草杆上懒洋洋喝着汁液的蚜虫,能 把小姑娘吓哭但不会咬人的巨蚊,闻到巧克力味 的地环花就会向他自投罗网的蝇蜂,还有那些一 到晚上就把电灯泡撞得当当响的各种甲虫……那 是一个属于他的“百草园”。
王汉男从早到晚钻在园子里,跟昆虫一起玩, 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只有几岁,但小汉 男巳经开始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和体貌特 征,能和大人们说得头头是道。
求学路上追着“虫儿飞”
上初中后,一次偶然去花鸟鱼市场闲逛,王汉 男发现了 一种有趣的活体昆虫,向卖虫人一打听, 说是叫面包虫,又名黄粉虫。王汉男出于好奇,买 了一小袋面包虫回来。从那时起,他开始了真正 的养虫生活。从初中到高中整整七年里,这些面 包虫在王汉男的精心饲养下,繁殖了 14代。
2008年,王汉男高考报志愿时,选择了东北 农业大学的食品专业,他希望把虫子做成人们的 美味食品。大学本科毕业时,王汉男大胆地选择 了“从大麦虫里提取蛋白加人食品中”这一“冷门” 课题,毕业答辩时全场的老师和同学为之震惊,他的毕业论文也因此获得“优秀”。
大二那年,王汉男无意中在校园里发现了一种五厘米长 大蜂子,鉴定后得知它叫黄斑锤角叶蜂。这个小东西,从此又 将王汉男的大学生活紧紧拴牢。为了研究叶蜂,他每天5点半 起床,戴着草帽去校园里看叶蜂,收集标本,中午到食堂扒拉 一 口饭,再跑去接着找,直到晚上太阳下山了才回宿舍。那段 时间,王汉男的身上都晒得暴皮了。为了找叶蜂的卵和幼虫, 校园里只要能够得着的杨树枝,他都拽下来寻找,还猫在实 验室里7天7夜,观察卵的孵化过程。
坚守着最初的那份热爱
2013年,王汉男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转了一 圈后,这次他选择的方向是生命学院的动物学,重新回到了 自己热爱的昆虫世界。在读研期间,王汉男的精力都投入到 了他生命中的第三种昆虫 跳虫身上。
汉男说他的科研生活就是寻找、发现、创造和再创造的 过程。为了跳虫,他收集了国内多个省份乃至国外的跳虫标 本;不但发明了用于解剖小跳虫的微米级解剖针,还摸索出 了一套金属盐染色技术,这两个科研成果可以将跳虫的研究 方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汉男还准备再 攻读昆虫学的博士研究生,可能都会跟昆虫打交道了。
和时下火热的应用技术和高新科技相比,王汉男研究的 基础科学并不受到人们关注,还要整天闷在枯燥乏味的实 验室里。但他说,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特别 不容易,他们守着清贫,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热爱,希望有 更多的伙伴能够投身于这项事业。不要小看小小的跳 虫,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就能延长人类的生命。而这,就 是科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