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糖果“甜蜜陷阱”,树立科学饮食观。7月22日下午,博士团首站来到新北路社区,以《甜蜜陷阱大揭秘:青少年必知的糖果安全与健康密码》为主题开讲。活动伊始,潘晴彦以“大家最喜欢的糖果是什么?”的问题点燃现场气氛,随后用生动语言讲述糖果的“诞生记”:“先煮甜甜的糖水,凉一凉捏成各种形状,再加点果味和颜色,就像变魔术一样!”引发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杨依倩则通过情景问答引导孩子们识别“甜蜜陷阱”,她抛出“为什么吃太多糖会容易近视?”等问题,结合SC食品认证标志讲解:“这个标志就像糖果的‘身份证’,有它才能放心吃。”她还提醒孩子们,糖果过量可能导致牙齿生病、皮肤长痘,并在“糖果安全小侦探”互动环节中,让孩子们活用所学知识破解安全谜题。
解锁冰爽与甜蜜,守护夏日饮食健康。7月23日下午,博士团走进三潭社区,带来“冰爽背后的秘密——冰淇淋制作安全与健康指南”主题宣讲。潘晴彦以“夏天最馋的一口冰淇淋是怎么做的?制作不当可能有哪些问题?”开篇,通过趣味短片介绍冰淇淋来源,强调优质冰淇淋对原料新鲜度和制作卫生环境的高要求:“牛奶、奶油等原料必须严格杀菌,任何环节疏忽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杨依倩则教孩子们“安全吃冰”技巧:购买冰淇淋时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及成分表,优先选择添加剂少的产品;针对吃冰后可能出现的肠胃不适,她分享了热敷小腹等快速缓解方法。现场,小朋友们积极互动,蔡绍天小朋友“喝热水暖肚子”的回答引得大家阵阵欢笑。
7月25日下午,博士团二进三潭社区,本次主题聚焦“网红甜品”。潘晴彦通过甜品“红黑榜”对比,清晰列出健康甜品与“甜蜜陷阱”,详细讲解其健康风险与购买技巧。为了让孩子们掌握健康甜品的安全鉴别方法,讲师杨依倩为小朋友们介绍了健康吃甜品的“安全守则”。她指出,选择甜品首先要遵守“三查”原则,查渠道,查配料,查状态,并通过趣味短片科普过量食用甜品的危害。
揭穿路边摊 “诱惑”,传授健康选择要诀。7月24日上午,博士团在宁安社区开展主题为“校门口的‘诱惑’与‘陷阱’——路边摊健康安全指南”的科普活动。潘晴彦以“放学是否总被炸串、辣条吸引?”的问题切入,通过真实图片、案例及“路边摊高危TOP5”科普环节,揭示路边摊的五重隐患:无经营许可、食材来源不明、工具卫生不达标、可能含致癌物或使用过期原料等。她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解释:“炸串的油反复使用会产生致癌物苯并芘,辣条可能添加剂超标,会让嘴巴发麻、胃烧得慌。”
杨依倩随后总结出健康选择四要诀:看摊位卫生(选有防尘罩、摊主戴手套的)、查包装信息(拒买“三无”食品)、辨食材颜色(警惕过于鲜艳的食品)、控食用频率(每周不超过1次)。在“健康小侦探”挑战中,孩子们纷纷化身“食品安全小卫士”,运用要诀判断摊位安全性,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
“看到孩子们从‘只懂吃’到‘会选吃’,再到主动提醒家人,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博士团成员潘晴彦表示。此次活动不仅为青少年揭开了日常饮食中的健康密码,更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将食品安全意识从社区辐射至家庭。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检查食品标签、拒绝“三无”零食,科普的“涟漪效应”正在显现。博士团用专业与趣味兼备的方式,让“食品安全无小事”的理念扎根下一代心中,为构建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环境注入高校力量。
据了解,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已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惠及超万人次。未来,他们将继续走进社区、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设计更多“量身定制”的科普课,让食品安全知识变成孩子们的“生活超能力”,为构建全民关注的食品安全环境,注入高校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