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首先以“侦探破案”的趣味形式引入主题,李佳欣、周音伦通过提问 “为什么妈妈总说有些零食不能多吃”,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将食品中的糖、不良油脂等成分比作“嫌疑人”,带领孩子们开启了这一场破解食品“神秘密码”的侦探之旅。
在讲解过程中,李佳欣、周音伦重点剖析了食品中“糖”的危害。让孩子们猜测常见零食和饮料中的含糖量相当于多少块方糖这一互动环节,直观地展示了生活中“隐形糖”的存在。随后,介绍了食品标签上的各项核心信息。其中,特别强调了配料表和营养标签的重要性,指出配料表中的成分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要警惕“糖”和“坏脂肪”的伪装名字,帮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通过食品标签来辨别食品的健康程度。
此外,周音伦还讲解了油脂家族中的“好”与“坏”,提醒孩子们警惕棕榈油、代可可脂、人造奶油等“坏油脂”,尽量选择含有橄榄油、玉米油等“好油脂”的食品,并介绍了人工甜味剂、糖醇类、高果糖玉米糖浆等“伪糖”的存在及危害,让孩子们全面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
为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此次科普活动特别设置了趣味问答互动环节。通过开展“找‘糖’大侦探”“日期猜猜看”“过敏原警报”等特色活动,不仅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糖的替代名称、食品保质期判定、过敏原标识识别等知识要点,还针对“0反式脂肪酸”标识的常见认知误区、牛奶与酸奶保质期差异等专业性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
活动的尾声,博士团向孩子们发起了“21天无糖挑战”,鼓励孩子们逐步戒掉含糖饮料和加工甜食,感受食物天然的甜味,并设置奖励机制,以家庭运动日的形式激励孩子们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布置了为“自制水果沙拉”设计标签的课后小任务,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将健康饮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此次“食品标签大侦探”科普宣讲活动,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了食品标签知识,帮助孩子们练就了识别健康食品的“侦探眼”,提升了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未来,“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 系列活动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让食品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共同守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