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分类大挑战
在游戏中认识食材
“小朋友们,你们每天吃的米饭、苹果、牛肉,分别属于什么类别呀?”课堂伊始,成员杨静影举起色彩鲜亮的食物图片,瞬间点燃小朋友们的讨论热情。围绕PPT中“主食类、肉食类、蔬菜类、水果类、豆制品类”的分类框架,博士团成员精心设计了“食物分类小侦探”闯关游戏:小朋友们分成小组,从装满彩色卡片的“魔法盒”中抽取米饭、黄瓜、鱼肉、苹果等食材图片,争相在白板分类区对应贴上标签。
“鸡蛋属于肉食类吗?”7岁的乐乐举着卡片追问道。杨静影笑着蹲下身解答:“鸡蛋虽然来自鸡,但营养成分更接近优质蛋白来源,我们把它归到专门的‘其他类’,就像PPT里提到的海带、坚果一样,都是日常补充营养的好帮手呢!”在动手分类的实践与即时答疑的互动中,小朋友们不仅牢牢记住了各类食材的分类,更直观理解了“食物多样化”的核心意义——只有吃够不同种类的食物,才能获取均衡全面的营养。
平衡膳食“算盘”
把健康指南变成生活规则
“每天要吃5-6份谷薯类,就像这个橘色算珠一样多哦!”成员柳秋艳举起迷你版“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模型,边拨动算珠边讲解:绿色算珠对应4-5份蔬菜,蓝色算珠代表3-4份水果,紫色算珠则对应2-3份肉蛋水产。小朋友们跟着边数算珠边点头,随后在画纸上认真勾勒起自己的“每日饮食计划表”。
“为什么蔬菜要吃这么多呀?”5岁的朵朵踮起脚尖指着绿色算珠好奇发问。柳秋艳随即播放PPT中的动画短片:一棵“蔬菜小树”在阳光雨露中扎根生长,结出“膳食纤维”“维生素”的彩色果实,被卡通“身体小人”吞下后,肠道变得通畅,病菌被牢牢挡在体外。“原来多吃西兰花、胡萝卜,能让肚子舒服又不容易生病!”朵朵听完立刻在计划表上画满了翠绿的西兰花、橙红的胡萝卜,小脸满是认真。
创意午餐设计
让健康理念落地生活
进入“设计营养午餐”实践环节时,小朋友们立刻化身“小厨师”,拿起彩笔在画纸上认真搭配餐盘:1/3区域画满米饭或面条作为主食,1/3空间留给绿叶菜和胡萝卜等蔬菜,1/6划分给鱼肉或豆腐补充蛋白质,最后1/6则画上草莓、橙子等水果。“我要给午餐加个鸡蛋!”“我的沙拉里要放黄瓜和紫甘蓝,PPT里说它们是‘抗氧化组合’呢!”小朋友们举着画笔争相分享创意,各种奇思妙想接连迸发。
博士团成员杨静影逐一点评每份作品,针对性纠正“只吃肉不吃菜”“用零食代替水果”等常见饮食误区。“小彬的午餐里少了主食哦,这就像汽车没加油,可跑不远呀!”杨静影的趣味比喻逗得小朋友们直笑,大家纷纷拿起画笔修改设计,在轻松互动中掌握了“餐盘分区法”的核心——主食提供能量、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助力生长,三者缺一不可。
活动中,还有小朋友主动举手登台分享自己的作品。他设计的膳食餐盘完整涵盖了一天所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及维生素,详实的搭配赢得了全场掌声与一致肯定。
此次科普活动以“游戏化学习+生活化实践”为载体,将PPT中的营养知识转化为小朋友们易懂易学、能践行的日常行为准则。正如成员李昌超所言:“儿童时期养成的饮食习惯将影响终身,我们希望通过生动科普,让‘食物多样、均衡膳食’的理念深植小朋友们心中,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隐形铠甲’。”
这场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健康理念的深度播种。当小朋友们捧着亲手设计的“营养午餐”图纸归家,当家长们接过博士团成员发放的《儿童健康饮食手册》,食品营养的科学光芒正渐渐照亮社区的每一张餐桌,让健康从“知道”真正迈向“做到”。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营养认知则是儿童健康的前提。活动聚焦儿童群体,以点带面辐射家庭与社区,将食品学科的专业力量转化为守护下一代健康的切实行动,为构建“从娃娃抓起”的国民健康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