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食品伙伴网学生平台!
| 返回食品伙伴网 | 学习平台

集美大学“食代宁聚力”实践队Day3 | 建党节特别篇:红心播种青山,青春赓续荣光

   日期:2025-07-09     来源:集美大学    浏览:70    
核心提示: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特殊日子,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代宁聚力——山海循迹振兴路”实践队深入周宁县群山腹地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特殊日子,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代宁聚力——山海循迹振兴路”实践队深入周宁县群山腹地,将足迹印在海拔千米的田野与林海之间,聚焦“山”的振兴密码,在高山农业科研一线感悟科技力量,在绿意盎然的生态奇迹中体悟“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以青春视角探寻“靠山吃山”的新时代内涵。
  在这趟旅程中,黄振芳老人植树造林的党员本色与“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为队员们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党课。他的事迹正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精神的鲜活写照——“弱鸟”周宁,凭此飞出了生态致富的壮阔轨迹。
  NO.1 解码高山"金豆豆"的科技基因
  晨雾未散,实践队奔赴周宁县马铃薯高山科研基地。这里不仅是福建重要的种薯繁育基地,更是科技助力高海拔山区农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队员们走进组温室大棚和试验田,近距离观察马铃薯种苗的培育。基地专家详细介绍周宁如何依托冷凉气候优势,通过技术突破马铃薯退化难题,培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的“金豆豆”。“一粒种薯关系千万农户饭碗”,专家的话让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基地墙上的标语道出科技兴农的核心意义。实践队认识到,一颗脱毒种薯的推广,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保护高山生态,更能让偏远山区农户增产增收——这正是“山海经”理念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
  NO.2 聆听一座青山的时代回响
  带着对农业科技的思考,实践队转场七步镇后洋村,探访被誉为“闽东愚公”的全国劳模:97岁高龄的黄振芳老人以及他的大儿子黄传融和孙女,走进他用37年汗水浇灌的千亩林海。 接下来就跟随实践队的脚步,一起拜访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访的黄振芳一家吧。
  在郁郁葱葱的林场中,黄传融同志向队员们讲述创业史:1983年,他响应“全民造林”号召,带领全家开垦荒山种下第一批杉树。面对质疑,他抵押家产贷款造林;缺乏技术,他徒步百里求教专家。“山光、水浊、田瘦”的荒坡,终成“山绿、水清、民富”的生态家园。
  “林场不需要豪言壮语,需要一代代人接续奋斗”,队员们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非空话,而是靠执着坚守与科学规划实现的转化之路。
  NO.3 从"科技薯光"到"绿色信仰"
  当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第三天的实践画下句点。从实验室里的组培苗到漫山遍野的杉树林,队员们看见:
  科技是“点山成金”的笔:一粒脱毒种薯,让贫瘠山地长出“致富粮”;
  坚守是“荒山染绿”的魂:一位党员37年的执着,换来万亩林海生生不息。
  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什么时候山上绿了,闽东就富裕了”,这段话在黄振芳老人将114亩农林套种、变荒山为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实践中得到体现。如今“林下生金”新模式,提升森林覆盖率、成为水源涵养地,还通过林下种植等实现村民增收,是对“四下基层”精神的传承。
  实践队将走进芙蓉李之乡——潭头镇!看生工学子如何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水果种植,让芙蓉李的果香飘向世界!
底图
 

观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请留步~

食品学生汇“助力食品专业人才成长!”为服务宗旨,学生活动板块汇集了各个学校食品学子活动,快来找找你的学校吧!

如果你想了解和提供更多有关内容的话,可以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关注和联系我们哦~


  • 食品学生汇公众号

  • 食品小V

  • 食品小白
标签: 学生活动
 
更多>同类活动报道

推荐图文
推荐活动报道
点击排行
鲁ICP备14027462号-1 (c)2008-2022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