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以一场务实高效的座谈会拉开序幕。座谈会伊始,信宜市北界镇人民政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人员与突击队成员围坐畅谈。信宜市北界镇党委副书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钟均志表示:“北界镇正全力推进红黑米产业升级,盼着同学们带来新思维、新技术。我们计划通过直播推广打响品牌,希望可以借助你们的镜头让更多人知道‘北界红黑米’;同时希望结合青年思路,让红黑米产业发展更有青春‘风味’,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座谈会结束,北界镇乡村振兴办公室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再次去到红黑米加工厂,介绍到红黑米产业最新生产情况。
在信宜市红黑米加工厂,同学们实地参观并体验了红黑米的加工环节。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队员们换上工作服装,参与红黑米的筛选、碾米到成品包装的每一道工序。负责碾米的李阿姨说,前几年,在外打工的晚辈回家说起城里的米包装精美,卖得很好,让她想起自家种的红黑米。“我们北界的米不比其他米差,只是缺少包装和知名度。现在你们这么多大学生来帮忙,肯定能让更多的人尝到我们北界的味道!”
此次参观让团队摸清生产流程和产品特性,队员们的亲身体验也让他们更懂加工环节的细节与当地从业者的期盼,为后续直播和产品创新积累了更贴合实际的经验,助力红黑米产业发展。
当地居民向我们热情的介绍着红黑米种植基地,他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划过饱满的稻穗,笑着向队员们介绍:“咱这红黑米可是祖上传下来的品种,就认这山泉滋养的沃土,别处种不出这股子醇厚的米香。” 队员们纷纷俯下身,仔细观察红黑米的生长状态 —— 茎秆比普通水稻更为粗壮,叶片边缘泛着淡淡的紫晕,饱满的谷粒紧紧簇拥在一起,在晨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大家跟着伯伯学习辨认红黑米的成熟度,数着每穗的颗粒数量。
“看这水稻长得多精神,水下的虾也肥着呢!” 赵哥笑着为我们讲解,他手里拿着一把网,队员们好奇地围了过去,赵哥轻轻将网兜沉入稻禾根部的水中,稍一用力,便捞出几只通体青亮的虾,它们在网兜里灵动蹦跳,活力十足。“水稻为虾遮阴挡雨,虾的粪便能给水稻当肥料,还能吃掉田里的害虫,不用打农药,也不用施太多化肥,这就是咱的生态种养模式。”
队员们的热情愈发高涨,纷纷主动请缨尝试更多田间工作,“下网要轻,不能惊动虾群。” 队员们轮流尝试,起初要么捞不上来,要么刚捞起就让虾溜走了,但大家互相鼓劲,不断调整姿势和力度,终于成功捞起几只虾,兴奋地向大家展示,脸上满是成功的喜悦。
开播初期,团队面临直播设备调试滞后、相关场地荒废等挑战。首次时试播麦克风收音不清,背景陈设陈旧,观看数据一度遇冷,但团队迅速启动标准化整改机制,开展多轮设备联调并建立技术保障清单,自主设计红黑米主题视觉方案、DIY打印背景板,将邮福兴加工厂实物样品与包装盒融入场景搭建,同时全员参与直播间深度清洁与标准化布置,完成地面除尘、灯光调试等全流程优化。
在直播过程中,“红心食匠”突击队以专业话术体系解构产品内核,通过产地溯源讲解、食材对比实验等形式,立体呈现农产品品质与乡村物产价值,推动信宜红黑米实现品牌声量跃升。通过分析用户画像、互动数据、转化路径等关键指标,指导团队优化直播时段、话术设计与互动玩法,逐步形成“乡土场景+专业叙事+精准互动”的直播模式,有效提升用户停留时长与转化效率。
在持续实践下,“红心食匠”直播助农成效显著提升。数据显示,团队直播从初期单场观看量不足千人次、销售额较低的状态,逐步实现突破,现日均直播成交金额超3000元且广告消耗为0,实现零成本高效流量转化,场均累计成交人数突破百人、成交件数超500件,点赞总数超20万+,一度登上粮油调味带货榜单销量热度第二。这些数据充分证明,只要有优质内容与积极运营帮扶,信宜红黑米等有优质基础的农产品市场反馈变化非常显著,实现线上“破圈”再不是助农口号。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红心食匠”突击队在信宜北界镇的这场实践,不只是一次直播带货的尝试,更是一次青年与乡村双向赋能的深度对话。团队以专业素养为引擎、以实践创新为路径,推动红黑米实现品牌破圈,并且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能,彰显了青年群体在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责任与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