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六大学科群建设计划”,守好教师教育“主赛道”。聚焦国家战略与学校特色,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学科布局优化,建设面向教育领域的学科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力量;建设基础学科群,夯实基础学科综合实力;建设面向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群,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建设面向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学科群,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建设面向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领域的学科群,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面向科技创新和未来科学发展的学科群,服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注重学科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教育领域学科群引领作用、基础学科群支撑作用及其他各学科群助推作用,持续构建多学科支撑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实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计划”,夯实一流学科“压舱石”。统筹一流学科各自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按照“一流培优,加强建设、快速发展”思路,对各学科分类制定发展目标、保障资源投入,支持各学科凝练建设方向、深化外部合作、挖掘发展潜力,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跨学科平台搭建等方式,进一步凝聚学科优势力量,建设科研大团队,积极承担大项目,深化科教协同育人。依托学校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创新,打造具有鲜明师范特色、牵引带动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实施“基础学科振兴计划”,强化基础学科“硬实力”。加强珠海校区文理学院建设,不断完善基础学科“一体两翼”布局。积极探索基础学科主建单位与相关科研机构“一院一所”合作共建,如,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理论物理所等,合作启动培育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在基础理论、学科前沿和关键技术等领域共同发力,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基础学科群。将基础学科科研成果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厚培高质量教师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以“基础学科+”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开展前沿探索、交叉研究的支撑作用,汇聚优势资源,力争实现重点突破。
实施“学科交叉推进计划”,激发交叉学科“新动能”。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探索建设环境与生态交叉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等跨学科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化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员评聘、考核激励等制度,探索实行教师“双坐标”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支持教师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高水平交叉创新团队。大力推动国家安全学、遥感科学与技术等交叉学科建设,积极探索数字人文、数字经济、艺术科技等新兴学科领域,着力构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人才培养新机制、科学研究新范式和学科评价新模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基础厚实、视野宽阔、交叉融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